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丹麥政府采用了多項措施來支持風力發展,例如政府的補貼計劃與固定電價的躉購、離岸風機的招標與相關項目特許、建立更有效率的離岸風機招標程序已降低開發成本、建立連結德國與瑞典的新電網。預計風力發電的發展趨勢,將由2011年時的3.95GW(約28%)。在2020年成長至5.45GW(約50%)的裝置容量。
德國
德國在2010年4月,建置了首座離岸風場AlphaVentus[16],是全世界第12個擁有離岸風機的國家,因近年來發展迅速,離岸風機裝置容量已躍升世界第三。但德國早在2000年通過再生能源法(ErneuerbareEnergienGEsetz,EEG)時,就制定了離岸風機的固定電價收購制度(Feed-inTariff,FIT)做為業者參與開發的誘因與保障。2002年1月,德國政府公布離岸風電發展策略(StRategyoftheGermanGOvernmentontheuseofoff-shorewindEnergy[17]),訂定了離岸風力在2001-2030年間的發展目標,也明訂離岸風機的開發原則應同時考慮經濟與投資安定性、科技發展與適法性,并以不危害漁業、航運與自然生態為前提。
在陸續經過2001-2003的三座離岸風力研究平臺完工;2005-2010離岸風場AlphaVentus的籌備與建造;以及2009年EEG修法提高FIT費率。歷經10年的發展,最終使德國完成了離岸風力硬件架設、法規制定與FIT費率合理化、以及航運、漁業與自然生態監控評估等完整開發架構。
成功的關鍵因素是?
雖然各國自然環境、經濟規模與政治形態不盡然相同。但從這些離岸風力發展領先的經驗中,大致可以歸納出幾點成功的關鍵因素:
1.良好風場質量
興建風力發電首要條件當然是良好的風場,例如英國就坐擁了歐洲風能潛力最佳的區域。而對于臺灣來說,因有夏季西南氣流與冬季東北季風的影響,在竹南到彰濱,以及恒春和澎湖沿海與海域均是良好的建置點,特別例如澎湖地區年平均風速更高達9.7m/s以上。
2.風機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
風機技術的掌握與產業的建立,也有助于離岸風力的開發,甚至是成為重要的外銷項目。以全世界的風機制造商來說,德商西門子(Siemens)在2014年就囊括了歐洲86%的離岸風機制造。
3.基礎技術與海事工程經驗
離岸風機的海域開發技術門坎高,需相當倚重海事工程的技術與設備。就英國來說,雖然缺乏本土風機制造商,但既有海事工程與海底布纜的強大技術,是英國得以發展離岸風力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各區域的海洋環境并不相同,施工質量與效率需仰賴在地團隊的經驗與設備投資。
4.政策支持、經濟誘因、合理FIT費率
再生能源由于初期投入成本較高,離岸風力這樣的新興技術也有比較高的風險與變量,更需仰賴政策的支持,以及政府對于合理電價收購的保障。然政策與經濟層面有更多復雜面向需考慮,這可能還需要更多數據與討論來設計出更合理的政策。
5.環境影響評估與政策溝通
離岸風力的發展,也勢必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破壞。因此開發前期的環境評估、施工期間的監督,以及遇到沖突時的緩解措施和價值判斷取舍更顯重要。德國政府以「離岸風電發展策略」的制訂來確立漁業和環境保護的優先。為緩解對漁業的影響,技術上也有學者提出結合海上養殖的多功能離岸風力來減低離岸風機對漁業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