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趙熙殿考察的是作為海上風電配套項目的中海油雙島灣陸地風電場一期工程,位于威海高技區初村北海林場,擬安裝30臺風力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4.5萬千瓦,預計年發電量8000萬度,工程預計今年10月開工,2009年9月底投產發電。
與此同時,3月8日,由中海油建設的亞洲第一座、高達140米的高科技海上測風塔也在威海北部海域落成,這標志著海上風電場建設邁出實質性一步。據了解,測風塔是風電場建設的先導工程,主要功能是檢測、收集不同季節風能氣象資料,為風電場的裝機編組、海底電纜鋪設及岸基變電站設計建設和電力并網工程建設提供科學依據。風險與機遇并存
中海油選擇海上風電作為介入可再生能源的突破口,顯然是看中了其無可比擬的優勢,不過由于我國尚無海上風電建設經驗,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海上風電場的優點主要是不占用土地資源,基本不受地形地貌影響,而且運輸和吊裝條件優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更大,年利用小時數更高。目前,海上風電機組的平均單機容量最大已達6兆瓦,風電機組年利用小時數一般在3000小時以上,有的高達4000小時左右。
據初步估算,我國陸上10米高度可開發的風能裝機容量約2.5億千瓦,主要位于“三北”地區,但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影響,風電發展受到一定制約。而在海上風電方面,東部沿海的海上可開發風能資源約達7.5億千瓦,不僅資源潛力巨大且開發利用市場條件良好,這是眾多能源巨頭對海上風電場趨之若鶩的關鍵。
與陸上風電場相比,海上風電場建設的技術難度較大,特別是由于我國沿海經常受到臺風影響,建設條件較國外更為復雜。據了解,由于其支撐結構要求更加堅固,對風電機組防腐蝕等要求更為嚴格,所發電能需要鋪設海底電纜輸送,加之海上氣候環境惡劣,天氣、海浪、潮汐等因素復雜多變,建設和維護工作需要使用專業船只和設備,所以海上風電的建設成本一般是陸上風電的2倍-3倍。
除了成本因素,兩大技術難題也制約著海上風電的發展。國家“973”計劃風能項目首席科學家顧衛東指出,其一,目前全球海上風電裝機總容量只有90萬千瓦,還沒有一臺成熟的、真正意義上的海上專用兆瓦級風力機,使用的風力機均為陸上風力機改造而成,而復雜的海上自然條件使風力機故障率居高不下。以世界最大的海上風電場丹麥Vestas霍恩礁風電場為例,80臺海上風力機故障率超過70%,運行兩年來,所有風力機同時工作的時間累計不超過30分鐘。
其二,大規模海上風電開發形成的巨大電能出路,是不能繞過的坎。顧衛東認為,在沿海建立100%消耗大規模風電場電力的應用系統,如以電解鋁為重點的有色冶金工業、鹽化工氯堿產業、大規模海水淡化、規?;茪洹⒁苑墙饘贋樵系木罴庸ぎa業鏈等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之一。而這樣的用電行業目前在威海并不存在。
海上風電是一個誘人的“綠色蛋糕”,但要將這種潛在資源變成現實財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