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首次將路基板的技術應用于海上風電項目建設,至今年底,累計將有10萬千瓦風電項目并網發電,年發電量達2.1億千瓦時——
近日,在凌洋外灘,隨著又一臺潮間帶風機吊裝完成,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如東新能源有限公司第二批總裝容量8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已經吊裝完成13臺風機,有10臺具備吊裝條件。據企業總工程師林曉強介紹,致力于打造海上風電(潮間帶)項目的樣板工程,公司在國內首次將路基板的技術應用于這個海上風電項目建設,項目所需的32臺風機將于今年12月份完成建設。加上已并網的第一批2萬千瓦風電項目,屆時將有10萬千瓦風電項目并網發電,年發電量達2.1億千瓦時。
2008年4月,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如東新能源有限公司規劃國內第一個潮間帶風電項目時,國內風電龍頭企業都在陸上“大興土木”,沿著圍墾海堤布局風機。“決定開發中國第一個潮間帶風電項目,集團決策層遭受多重質疑,認為海上項目施工風險高,成本不可控,電價不確定,但海上風電是大的發展方向,陸上風電遲早要向海上轉,風電產業未來的前景在海上。”林曉強說。
最終選擇把國內第一個海上風電(潮間帶)項目放在如東,中水電做了詳細的調研。“我們也考察過大豐等地的資源條件,那里的風電場離岸有70多公里,從陸地一下子推到深海,有很多施工方面的不確定性風險。”公司綜合部主任賈國武告訴記者,“從風險控制的角度,我們選擇了如東,公司第一批風電項目在岸邊,在實施過程中積累了施工經驗,為風電項目施工由簡到難,從陸地向海上過渡準備了條件。”
“跟山區的風資源相比,如東的風資源屬于低風速,三類風場,穩定性好,風速沒有突變,而且風的密度高,是風力發電的優越資源。”公司發電廠副廠長馬海軍說。
但在工程推進過程中,中水電卻遭遇到重重困難。“僅環評安評環節就超付了很多。”賈國武告訴記者,海上風電雖然是環保項目但要做環評,要做很多類專題報告,包括對魚類、貝類等海洋生物的影響,對洋流的影響,“通常陸上風電的環評只要幾萬塊,我們這個做下來花去了幾百萬,有了我們的前車之鑒,后來的海上風電項目都因此少走了很多彎路。”
通過安評環評,海上施工的難題又接踵而至。項目的施工地點在凌洋外灘,這個海域的灘涂層面高,施工船舶無法進入施工海域,傳統的船舶作業方式也就無法應用到這個項目。“在這樣的海域條件施工,國內外都沒有先例,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沒有文獻供參考,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林曉強告訴記者,他們把海洋工程的頂尖專家請過來幫助制定施工方案,“最終我們軍轉民用,把解放軍理工大學為登島作戰專門設計的路基板技術移植到海上風電的建設。”
從2011年10月到2013年5月,公司花了2年多時間進行理論數據的基礎研究,從實驗室到露天海域,試驗了各種工序,排除了各種潛在風險,最終掌握了成熟的施工技術。“我們是首次將路基板的技術應用于海上風電項目,這個施工模式是解決在灘涂層面高的地理環境下進行海上風電項目建設的唯一途徑,后面的類似工程都是直接借用了我們成熟的施工技術。”賈國武告訴記者,路基板每塊厚度為20公分,寬度為7.5米,鋪排最長距離達1400米,“借助這項技術,我們成功打造出中水電江蘇如東海上風電場(潮間帶)的樣板工程、示范項目。”
2014年6月,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規定,對非招標的海上風電項目,區分潮間帶和近海風電兩種類型確定上網電價。2017年以前投運的潮間帶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近海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85元。“這個政策又打破了因電價不確定造成的產業發展困局,未來海上風電產業將迎來更加透明、合理的電價政策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賈國武告訴記者,借助政策的東風,公司將繼續在如東布局海上風電項目,“近期公司還有7.6萬千瓦的擴建項目,預計今年八九月份核準,明年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