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2015中國風電葉片技術高峰論壇
4月的北國大部分地區(qū)綠意剛剛萌發(fā),江南早已鶯歌燕舞,春色滿園。這個時節(jié)的南方古鎮(zhèn)小城有一種“江南婉約”的美,散發(fā)著濃郁的東方文化魅力。這個4月,風電人不能錯過兩件事——參加一場風電葉片技術高峰論壇盛會;到田園之鄉(xiāng)太倉感受“美景美食”牽繞的江南。
2015中國•風電葉片設計制造與運維技術高峰論壇暨材料應用商務配套交流會將于4月16-17日在太倉市婁東賓館召開。此論壇將為風電人奉上的是一場風電葉片技術交流分享盛宴,如果這還不夠打動你,那么小編現在要告訴你不能不來太倉的第二大理由——這里的歷史文化很深厚,美食美景很誘人!
歷史名城 江南絲竹起源地
太倉,亦名婁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以經濟繁榮、人文薈萃而享有“金太倉”的美譽,是鑲嵌在長三角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有45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吳王在此設立糧倉,故得名太倉,素有“錦繡江南金太倉”的美譽。太倉自古為文化之鄉(xiāng),人文薈萃,自具特色,積淀厚實,底蘊豐富,形成了獨特風格的婁東文化。譽為“百戲之祖”的昆曲和優(yōu)美動聽的江南絲竹源自太倉一帶。
江南絲竹起源江蘇省太倉市。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太倉衛(wèi)軍士張野塘在太倉創(chuàng)制“弦索”,這是江南絲竹的雛型,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當年張野塘因罪發(fā)配太倉,巧遇在太倉城南南碼頭創(chuàng)制昆曲的戲曲家魏良輔,因共同的愛好很快成為忘年之交。張野塘與魏良輔合作后,開始習南曲,更定弦索音,改三弦之式,名曰弦子,創(chuàng)制出了一種“頗相諧和、殊為可聽”的吳中新樂“弦索”,在太倉組建第一個以弦樂、管樂、鼓板三類樂器合在一起規(guī)模完整的絲竹樂隊,用于昆曲伴奏。16世紀中葉,魏良輔在太倉南碼頭創(chuàng)制的昆曲逐步成為統(tǒng)領中國劇壇的主要劇種,張野塘創(chuàng)制的弦索也得到了很大發(fā)展,除為昆曲伴奏外,也演變成為獨立的絲竹演奏樂隊。魏因愛張之才,后將女兒許配給他。
江南絲竹以絲弦樂器和竹管樂器為基本編制,少則二、三人,多則七、八人,其中合奏樂器常見的有絲弦中的二胡、中胡、三弦、琵琶、揚琴,竹管中的笛、簫、笙和小件打擊樂器鼓、板、木魚、碰鈴等。其中以二胡、笛、簫為主,合奏時各個樂器聲部既富有個性而又相互和諧,手法常用加花變奏,支聲性復調的織體定法很有特點,反映出江南人勤勞樸實、細致含蓄的性格特色,成為江南文化的代表,風靡江南城鄉(xiāng)。
現今,太倉的文化更具有開放性,多種特色文化豐富多彩,有全國橋牌之鄉(xiāng)、武術之鄉(xiāng)、龍獅之鄉(xiāng)、民樂之鄉(xiāng)等稱號。
田園之鄉(xiāng) 風景獨美
推薦景點一:南園

南園建于明朝萬歷年,是當時宰相王文肅(字錫爵)賞梅種菊處,太倉民間亦稱南園為“太師府”。景域遼闊、空間寬敞、小橋流水、碧波蕩漾,設有“門樓”、“繡雪堂”、“香濤閣”“大還閣”、“鶴梅仙館”、“寒碧舫”、“潭影軒”、“長廊”等景點,是太倉園林的精華代表。城市山林,綠葉紅花,泉石清流,處處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