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圍繞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我們該怎么辦?進行了一系列調查,瞬間就引爆了網絡,關于霧霾的一場社會化大討論席卷而來。不得不說,在當下,霧霾早已是老生常談,年年環保部門在防霾治霾上費力不少,可霧霾還是會每年不定期到訪,一筆筆給污染企業開出的“最大罰單”被不斷刷新,而霧霾,依舊我行我素。
在片中,一環保部門的領導坦言,一千萬噸的鋼材關系10萬人的就業,這樣的企業雖污染嚴重,但是誰能取締?誰敢取締?此前,東部沿海某省一位環保局長也有類似的話語,只要市(縣)主要領導“不點頭”,像“三高”企業這樣的污染源,環保局管不了、治不了、關不了。治理環境污染,保護良好生態是環保部門的天職,“管不了”“不敢管”的背后究竟是誰的悲哀?
要知道,按照當前的法律法規,環保部門只能負責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在本地區的貫徹和實施,對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面對“三高”企業,環保部門根本沒有權力關停,只能以公函的形式請求當地政府配合,但是,“三高”企業能繳納高額稅收,高額稅收則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環境靠邊站,稅收才是硬道理的奇葩理念自然會讓環保部門送來的“配合公函”失去關注點。也就是說,環保部門處境尷尬,既反映了環保機制的錯位,又反映出地方政府的媚富心態和GDP情結,更是警示著經濟發展方式亟待轉變。
其實,不再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不應僅僅是句振聾發聵的話語,而應是一張藍圖,是地方政府應該恪守和堅持的經濟發展準則,當然,經濟改革轉型帶來的陣痛不言而喻,時間也絕非一朝一夕,公眾愿意等待,也希望公權部門有切實的舉措和有效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