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電集團原總經理朱永芃
近年來國務院和國家能源局多次發文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僅去年國務院就先后兩批取消和下放了共計13項能源審批權。隨著國家不斷簡政放權,逐漸將企業發展主導權歸還給各地方與企業,并且希望其可以根據地方情況更好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電集團原總經理朱永芃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卻指出,
國家放權是好的,但是在地方上出現了“上面放權,下面不接權”的現象。地方怕擔責任。一個電源項目通常幾十億,并且面臨著環境問題拆遷問題等后續問題,過去是中央承擔責任,地方很高興引進資產,而現在放權后是地方承擔的后續問題。這便導致了上面放權下面不敢接的現象。
目前
除審批權地方不敢接手問題外,從電力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電力企業也面臨著自身的問題。
朱永芃認為,
隨著電量增速變低,電企的抉擇也變的愈加難。既要保持適度規模,還要考慮企業的投資、負債率。這便需要國家層面來規劃,國家不規劃,企業很難辦,作為企業需要考慮自身利益,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層面發展宏觀利益,如果國家不下決心提供財政補貼與政策,這會讓企業很難做。
兩會期間,北京藍天白云清晰可見,“萬里無霾”。 隨著最嚴環保法的出臺,以及近年環保問題越來越受關注,此次兩會環保問題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朱永芃認為,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保護壓力,中國電力行業不走新能源道路,沒有別的出路。但由于新能源自身原因,發展新能源的代價也很大。
風電與太陽能利用小時數低,所以收益有限;核電存在安全問題;水電涉及到水電移民費用,投資成本是火電的兩到三倍。但即使這樣國家還是要對環保考核越來越嚴格,對火電的發展采取制衡。而對新能源發展也并非是盲目的,增速高總量低,2020年全算起來也不會超過50%,一半以上還是火電。
朱永凡認為,
目前陸上風電與海上風電增速降低,面對這種情況,國家不能放松政策補貼。現在歐洲的新能源發展到一定比例需要收斂,而我國才剛剛發展起來。雖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歐美各國,規模也超過了美國與歐洲,但電價政策補貼還應該持續,不應該取消。
因為目前很多風場還是虧損的,而太陽能的利潤還是很低的,國家補貼稍微調低一點,新能源發電企業就虧損,虧損便沒有積極性。
尤其是海上風電,中國的海岸線很長,海上風電有非常大的潛力,國內公司目前擁有全套的自動化水平機械、施工船隊、技術上沒問題,能制造5兆瓦的風機,雖然可靠性和效率和西方稍微有點差距,但畢竟是國產的。利用海岸線搞海上風電是可以大有一番作為的,而可不可以穩定科學合理的推動海上風電發展,還需要國家層面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