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12月17日,龍源加拿大德芙琳(Dufferin)風電項目并網發電運行滿一個月。該項目是集團公司在境外生根落地的首個可再生能源項目,也是中國發電企業在海外投資建設的第一個風電項目,為國企“走出去”再添了一個生動案例。
高門檻的優質項目
德芙琳風電項目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德芙琳縣梅蘭克森鎮,距安省首府多倫多約120公里,項目總裝機10萬千瓦,可滿足3萬當地居民的用電需求。
2010年11月,龍源電力首次接觸德芙琳項目,在完成可研后迅速決定接盤。次年5月,龍源加拿大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成立。兩個月后,龍源電力在北京與加拿大梅蘭克森電力公司正式簽署德芙琳風電項目的股權收購協議。
德芙琳所在的安省自然資源稟賦突出,德芙琳項目風場8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為7.34米每秒,滿負荷年等效運行小時數可達3057小時。安省政府也對開發可再生能源持積極態度,在全省范圍內強制推行可再生能源固定上網電價機制(FIT),并于2013年底關閉了省內的全部火電。按照合同協議,德芙琳項目享有安省政府補貼的20年FIT優惠電價,基礎電價約合人民幣0.830元每千瓦時,并逐年按一定比例隨通貨膨脹率增長。經估算,在30%資本金比例的條件下,德芙琳項目稅后資本金內部收益率可達16%左右。換言之,一旦順利建成投產,德芙琳將成為一個穩賺不賠的優質項目。
“整個審批過程接近兩年,算是快的,但過程簡直是煎熬。從2011年9月召開第一次社區聽證會,到2013年7月拿到項目開工許可,我們一共參加了17輪社區聽證會,寫了18份研究報告,以及一份超過3000頁、近10萬字的電網申請報告。”龍源加拿大公司總經理吳昊說,拿項目不易,做項目更不易。“架個電線桿子,你都要證明它不會影響濕地魚類的嗅覺、視覺。最后簽合同的時候,一堆一堆的文件簽下去,摞起來有10米高。”
高難度的現場協調
加拿大實行聯邦、省、市三級政府制度,各級政府單獨選舉,不存在上下級的任命關系。“在這樣的行政體制下,政治博弈無處不在,我們做項目的深受其累。”吳昊不無感慨地說,“比如安省審批我們的項目,省政府只能征求縣、市兩級政府的意見,不能參與決策。結果好不容易省里放行了,到下面的縣、市又遇到各種障礙。國內一個風電項目開工前只需辦幾個證,德芙琳項目多少個證?超過300個!”
一個略顯尷尬的事實是,盡管安省在政府層面非常支持發展風電,但民間反風電的力量也異常強大。”據吳昊介紹,德芙琳項目占地面積28平方公里,需要向200多戶當地居民征求土地使用權,但最終簽了合同的只有78戶。“最后風機被迫排列得‘歪七扭八’,跟國內整齊劃一的風場形成鮮明對比。”
在此背景下,拿到“路條”也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2013年8月,德芙琳項目采購的49臺風機分批運抵現場,風場進入建設階段。出乎意料的是,當地反風電組織此時再次以影響生態環境等為由,向安省環境法庭申請叫停德芙琳項目。為了給投訴方取證機會,現場被迫停工5周,在環境法庭裁決申訴無效后,風電場才得以真正全面開工。
事實上,反風電團體對德芙琳項目“關照”遠不止于此,而是貫穿了整個項目周期。“前前后后吃了19個官司,光是打官司的成本就幾百萬加幣。”吳昊說。
高質量的風電建設
地處北緯44度的德芙琳縣冬季寒冷而漫長,德芙琳項目開工后更是趕上了二十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天。就連北美風電行業基建業績最多的施工方Mortenson也坦言,德芙琳是其遇到過的“施工條件最惡劣、施工難度最大”的項目。
龍源加拿大公司深入研究當地工程建設特點,積極應對各種困難,聘請了工程監理公司、安全咨詢公司、運輸監理公司從嚴把關,建立“三位一體”的管理體系,制定了詳實的質量控制、安全管理、進度控制等規章,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同時,項目組細化施工組織方案,科學合理安排工序,通過交叉作業等方式加快工程進展,項目施工現場每天有8個工作隊、共約200多人全面開展基建工作。在項目組的努力之下,風場終于按照既定時間完成了工程建設并順利投產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