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11 月,“APEC 藍”橫空出世,讓人心生眷戀。然而,APEC 終究是走了,留下一種論調街談巷議——“請把‘APEC 藍’留下”,同時,留下一份協議成為留住“APEC藍”的契機。11月1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APEC 峰會上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以下簡稱《聲明》),這是爭論20 年后,中美兩個碳排放大國首次對未來溫室氣體排放做出的具體承諾。
《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表示:“美國計劃于2025 年實現在2005 年基礎上減排26%-28%的全經濟范圍減排目標,并將努力減排28%。中國計劃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 左右。”中美兩國此次達成的減排協議,結束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小國治理”模式的空心化結局,標志著向“大國治理”模式的成功過渡,這也意味著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過程中,中美這樣的大國將承擔更多的責任,中美兩國的減排方式很可能成為全球減排的典范。
中美難題待解 減排任重道遠
中美兩國此次達成的減排協議,結束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小國治理”模式的空心化結局,標志著向“大國治理”模式的成功過渡,這也意味著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過程中,中美這樣的大國將承擔更多的責任。據了解,中美兩國目前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占全球總排放量的42%。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達360億噸,其中,中國占29%,美國為15%。就近期目標來看,減排協議具有一定的務實性,但要兌現承諾,中美兩國又各有難題。
其實,早在今年6 月,奧巴馬政府就公布了一項減排計劃,準備在6 年內將美國境內火電排放的溫室氣體減少5%,并在2030 年前把碳排放進一步減少30%(以2005 年為基準)。但這一計劃細則明年才能定案,真正生效也要等到2016 年后。從奧巴馬政府的這項計劃可以預見,此次《聲明》中提出的美國于2025 年實現在2005 年基礎上減排26%-28%的全經濟范圍減排目標是可能實現的。然而,當《聲明》一經發布,奧巴馬政府就受到來自華盛頓等多個州的議員的強烈反對和掣肘,一批美國資深共和黨人更為直接地批評稱,中美減排協議有損美國經濟,會導致公用事業費率上漲、就業機會大幅減少,由此可見,中美 減排協議的落實在美國還是有相當的阻力。
而中國計劃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說明在今后15 年中,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會繼續增加。至于將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20%,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2030 年達到碳排放峰值、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20% 的承諾并不具備法律約束力,對中國而言完成起來難度較大。作為發達國家同時也是推進綠色能源比較激進的歐盟,在不久前通過的《2030 年氣候與能源政策框架》中,提出非化石能源占比也不過才27%,據了解,2012 年歐盟28 國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達到14%,要完成其27% 的目標,十八年共累積提高了13 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0.7 個百分點,而中國作為碳排放大國,用十年的時間提升十個百分點,相較而言難度還是非常大的。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4》數據,1978—2013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比重從3.4%提高到了9.8%,過去35 年累計提高了6.4 個百分點,按照2020 年15%的目標,2013—2020年需要累計提高8.6 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2 個百分點,而要完成此次20% 的承諾,2020—2030年需要累積提高5 個百分點,每年平均提高0.5 個百分點,看似提高的速度降下來了,但是越往后難度越大。
新能源發力 目標不是虛談
根據《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20 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 左右,加上此次《聲明》提出的目標,可以說國家對能源消費的清潔化目標越來越清晰。
根據此次《聲明》,我國要實現減排承諾起碼要確保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年均增長0.6 個百分點,即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至少要提速一倍。但資料顯示,2005 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6.8%,2013 年能源消費量是37.6億噸標準煤,能源結構里面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不到10% ,可見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平均每年以0.3 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之所以整體發展速度難以盡如人意,是因為我國能源結構過于依賴化石能源。照著20% 的目標,中國的可再生能源還要快馬加鞭,在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的同時,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有關專家也曾表示,節能和減排是控制全球氣候的兩大舉措,節能不能立竿見影,新能源卻來得直接。
中信證券研究部預測,2015—2020年能源消費增速為3.3% ,根據水電3.5 億千瓦、核電5800 萬千瓦、風電2 億千瓦、光伏1億千瓦的2020 年裝機目標,完成之前15% 的承諾略有壓力,即使新增裝機均能滿發的情況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實際值與目標值仍有約2% 的缺口,但是,按照2020—2030 年能源增速為2% 的假設測算,按照水電4 億千瓦、核電1.3億千瓦( 相比2020 年翻一番, 年均新增7200 萬千瓦)、風電4 億千瓦( 相比2020 年翻一番, 年均新增2000 萬千瓦)、光伏2.5 億千瓦(相比2020 年提高150%,年均新增1500 萬千瓦)計算,屆時,非化石能源的發電量缺口為6% ,若從完成此次中美減排協議的目標考慮,該研究部認為到2030 年水電資源的開發已到極限,核電樂觀估計每年新增6—7 臺三代機組,那么只有資源稟賦高、安全性有保障的風電和太陽能可以彌補這個缺口,因此,調整2020—2030 年風電、光伏裝機增速至“風電年均新增2500 萬千瓦( 高出一致預期的25%), 光伏年新增2500 萬千瓦(高出一致預期的66%),”則缺口為零,2030 年的減排目標基本實現。由此可見,我國要兌現中美減排協議里的承諾,最好的方法便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給予可再生能源充分的政策支持,加大對其投資力度,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重組,盡快淘汰一批高成本高污染的落后產能,從而增快能源結構調整步伐。
最近,《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引起極大的熱議,各國政要、媒體及群眾對兩國的減排目標憂喜參半、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份聯合聲明所達成的共識是中美關系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2015 巴黎全球氣候大會的預演,也有人對兩國減排目標的可實現性抱持質疑……但不管對《聲明》有什么樣的解讀,透過這份《聲明》及中美兩國在清潔能源多項領域達成的合作可以看到世界兩大經濟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改善全球氣候的決心。減排目標既是壓力更是動力,需要兩國選擇合適的發展道路,對清潔能源在政策上因勢利導,在技術上加大投入,在產業上大力支持,不斷加強兩國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