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雖然我國海上風電上網電價終于浮出水面,但在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易躍春看來,我國海上風電在實際開發建設中仍然面臨諸多困難,要完成《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海上風電發展目標仍不樂觀。
2014年6月1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明確了國內海上風電的標桿電價:2017年以前投運的近海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0.85元(含稅)/kW’h,潮間帶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0. 75元(含稅)/kW’h。
“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出,臺有利于開發商明確開發成本,對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有實質性的推動作用。然而,海上風電開發風險大、成本高,同時國內并沒有完善的制度標準和相關配套的基礎設施,海上風電在實際開發建設中仍然面臨很多困難。”近日,在2014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暨展覽會上,易躍春表示。
海上風電建設穩步推進
海上風電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和風電產業發展的技術制高點,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發展起來。我國自2007年開始在渤海油田開發建設1.5KW海上風電實驗項目以來,截止2013年底,已建成的海上風電項目共計39萬KW,僅次于英國、丹麥、比利時、德國之后,位居世界海上風電裝機第五的席位。
根據最新的資源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水深5—25 m,高度50 m的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約為2億kW;水深5-50m、高度70 m的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約為5億KW,此外,部分潮間帶及潮下帶灘涂資源、深海風能資源也很可觀。
鑒于我國擁有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早在2009年,國家能源局就開始部署我國海上風電的相關發展,當時責成沿海各省市根據自身的風資源狀況制定該地區的海上風電發展規劃,然后上報至國家能源局審核。目前,沿海各省市已經將該地區的海上風電規劃紛紛上報至國家能源局,有的已獲國家批復。
“目前,上海、江蘇、山東、河北、廣東、遼寧等地的海上風電發展規劃己經獲得國家批復;海南省的海上風電發展規劃為報批階段;福建、浙江等省的海上風電規劃已經完成審查,正在完善中;廣西省的海上風電發展規劃正在編制中。”易躍春透露。
除了各地海上風電發展規劃紛紛出爐,截至2013年底,我國獲得國家或省能源主管部門同意推進前期工作的海上風電項目共有17個,主要分布在江蘇、河北、福建、廣東、海南、上海、浙江、等地區,總裝機容量為410萬KW。此外,全國還約有1100多萬KW的風電項目正在開展可研階段的前期工作,其中有超過700萬kW的海上風電項目已完成預可研報告編制工作。
在海上風電各項工作穩步推進的同時,我國海上風電機組的制造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目前,風電制造商紛紛將目標瞄準了海上風電,在他們眼里,如何在風機制造水平上占得先機,將是其未來在海上風電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
目前,國內的風機制造商中金風科技、華銳風電、上海電氣、明陽風電、三一電氣等5家企業紛紛邁入了生產5 MW瓦或6 MW的大容量風機的行列。“目前,部分風機制造商的大容量風機己經進入風機測試階段,不久將投入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中”。易躍春表示。
遭遇重重困難
值得關注的是,與目前我國批復的多個可以開展前期工作的海上風電項目,而給大家展示的一幅廣闊的海上風電發展藍圖相比,正在啟動的海上風電項目卻遭遇種種困難而建設遲緩。
由于沿海地區靠近負荷中心,在并網方面不存在陸上風電遭遇的并網、限電難題,當國家于2010年決定進行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后,業界一度燃起了建設海上風電的極大熱情。
為了搶占優勢的海上風電資源,在海上風電開發中搶得先機,風電開發商在此輪招標中積極投標,甚至爆出了當時與陸上風電上網電價水平相當的0.61元/kW’h的超低電價。
最后,雖然4家國內大型電力公司全數拿下了首批海上風電4個特許權招標項目,但事情的進展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與風電業界的踴躍參與、國家能源局雄心勃勃的規劃相比,海上風電的現實要冷酷得多。
由于我國海上風電的開發涉及能源、海洋、氣象、軍事、交通、環保等多個部門,一旦項目選址與航道、漁業、生態、灘涂圍墾等用海規劃沖突,就會造成海上風電項目規劃不斷調整而難獲核準。
除了面臨項目遲遲未能核準的困境之外,國家海洋局和國家能源局等主管部門由于此前沒有做好海上風電規劃的協調工作,風電開發商招標后發現,原有風電場的位置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僅項目的前期投入打了水漂,投標的電價是否有效也存在諸多爭議。
正因為面臨諸多尷尬,截至目前,海上風電第一批特許權招標項目仍然沒有啟動的跡象。這讓所有參與海上風電建設的業內人士感到陣陣寒意。
在易躍春看來,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的尷尬境地確實是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遭遇重重困難的一個縮影。總結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時,他表示:第一,由于各部門對發展海上風電的認識不一,使得相關職能部門實際執行管理標準不一,從而導致海上風電項目前期工作推進緩慢。
第二,國家雖然制定了海上風電部分前期工作的技術標準,但還未形成完善的標準體系,在工程勘察、施工、安裝、運行管理和維護方面缺乏技術規范,難以對工程全過程實現有效指導。
第三,我國海上風能資源評價工作也沒有系統開展,海洋水文測量、海底地質勘查工作也較為薄弱,且這些工作條件艱苦、周期長,影響了海上風電場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
第四,他表示,海上風電工程復雜,運行環境惡劣、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我國5 MW和6 MW級的大容量機組在制造方面還處于少量試運行階段,海上施工設備還不能適應多種建設條件,對海上風電基礎設計、施工研究經驗不足,離岸變電站和海底電纜技術等級不高都是我國海上風電項目進展遲緩的原因。
易躍春坦言,根據目前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現狀,雖然近期多個海上風電項目的前期工作獲批,但鑒于海上風電建設的周期較長,要完成《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2015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00萬kW, 2020年完成海上風電裝機3000萬kW的目標,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多舉措助力海上風電發展
如何解決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困難,易躍春認為,要加強海上風電基礎建設工作,全面系統開展海上風能資源評價工作,并選擇重點區域,開展海洋水文觀測和海底地質勘察。
他強調,國家有關部門是否可以協調海洋、海事等部門,在發展海上風電方面統一認識,并根據海上風電建設特點,進一步完善和簡化管理環節,提高海上風電管理的工作效率。他同時提出,國家是否能列出一批重點推進的海上風電項目清單,進行重點發展。此外,各沿海省市的能源主管部門是否也應按照國家批復的海上風電規劃,進一步落實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場址。
“自從風電項目審批權下放到地方后,海上風電在規劃階段不僅需要國家做好宏觀引導和加強用海協調工作,同時,在項目建設運行過程中,更需要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管工作。”易躍春如是說。
海上風電開啟新一輪盛宴?
自從2008年,我國第一個大規模的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一一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開始建設至今,外界就一直企盼海上風電上網電價的出臺,經過近6年在海上風電領域的探索,2014年6月,千呼萬喚的海上風電上網電價終于出臺。
這是否意味著我國海上風電將開啟新一輪的盛宴?答案似乎沒有想象中的簡單。
雖然,在陸上風電遭遇限電、以及優質資源幾乎被瓜分殆盡的背景下,海上風電已經成為我國繼續擴大可再生能源發展規模的重要發力點,但與海上風電上網電價出臺對我國海上風電建設所起的劃時代意義相比,“一刀切的”電價水平是否合理?如何進一步降低我國海上風電工程造價?如何繼續提高海上風機質量和可靠性水平等問題?卻是我國海上風電建設推進過程中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也正是因為此,就不難理解為何多數業內人士對當下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前景持較為保守的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