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今年6月13日中央財經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提出了4個涉能“革命”和全面加強國際能源合作等五點要求。
其中,能源消費革命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鮮明的時代特色,是在國內外能源消費激變情勢下的戰略性決策。筆者將其解讀為:能源消費理念、消費模式,包括消費結構、消費制度,能源利用技術的一種創新性的根本變革,是伴隨著量變的發生必然導致的質變過程。
歷史數據表明,經濟社會的發展總是伴隨著能源消費的增長,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持續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大踏步地進入能源消費領域,在全球化石能源消費增長放緩的同時,近年來,北美洲、歐洲及歐亞大陸化石能源消費量甚至出現了絕對量下降。一些致力于發展風電、太陽能的北歐國家,信心十足地創建零能耗建筑物和能源消費零增長的未來。
一百多年來人類經歷的文明進步史,由于工業革命導致能源消費增量發生巨變,通過能源技術革命促進了從柴草木炭低熱值燃料到煤炭、石油高碳高熱值能源利用的質的轉變,而當我們步入到綠色低碳發展的后工業時代,化石能源消費的減量化過程,必然引發高碳熱值能源轉向低碳清潔能源利用的再一次質的轉變。
“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政策,設定了能源消費的“天花板”,這是能源消費革命的前奏,其目標是實現能源消費可控到零增長并走向負增長,實現能源清潔和高效利用,這是能源消費革命的終極目標。如果仍沿襲過去的理念及其制度設計是無法實現的。推動能源消費革命,必須建立新的制度,形成新的路徑,才能到達希望的彼岸。
我國近12年8.93%的能源消費增速遠遠高于同期世界2.44%的增長速度。據多家機構多種方法的能源需求預測,我國能源消費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仍將處于持續增長的過程,這是未來極可能出現的情景,測算的依據和方法的選擇似無可非議。在這種情況下能源消費“零增長”理念的提出,是很容易引起歧義的命題。
但是對中國而言,能源消費革命成果的積累,經濟發展的緩行常態化和產業升級,不合理使用能源得到抑制,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替代能源大幅增加,使我們有理由相信能源消費的零增長(也可理解為進入持續的低增長,如在1%─2%)不會遙遙無期。
迄今,我國已經堂而皇之地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的增強,不僅惠及民生,對世界貢獻的能力和水平也得以提升。與此同時,我們也“榮升”為頭號的能源消費、能源生產、碳排放的、大國。由于我國人口多,地區發展不平衡,如果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各項指標來、評價,我國仍然是低水平的。、我國的GDP僅占世界1/10強,能源消費卻占世界的1/5(IEA.2010;BP.2011統計數據),“光榮”與“責任(壓力)”并存。現在我國每年能源消費凈增量為2億噸左右的標準煤,增加的消費量沖減了節能減排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世界其他國家的減少量。“光榮與責任”需要我國在能源消費量的減量化上做出貢獻,同時,對我國也是一個“減負”和瘦身的過程。
那么能源消費的零增長是否會出現?何時出現?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縱觀幾十年來,我國的經濟——能源發展路線,是大量地增加能源消費,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循此思路,大都是節約優先、低碳發展情景下,實現能源消費增量平衡的能源戰略和能源發展規劃。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2013年按購買力評價的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DNI)已經達到11850國際元(現價),已經超過11000國際元的門檻。權威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已越過了“中等收入陷阱”,即將步入中等高收入國家行列,今后經濟增速將進入中速緩行發展階段 。近2年的經濟增長確實跌進7%--8%區間,但是產業升級加快。今年上半年,我國出現了第三產業增速快于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節能減排效果明顯,與此同時,能源消費速度回落較多。在可預見的能源經濟情勢下,研判未來走向,適時啟動能源消費零增長的規劃研究是必要的。
在電力領域,有些研究機構已經在一些城市,甚而區域電網也超前地進行了電力負荷飽和及其特性的研究。他們采用了國外的先進的科學研究方法,以電力負荷上升到S曲線的最高時間段,年增長率小于2%的情況下,定義為電力負荷飽和時間點的預測及其特性研究。能源需求也將隨著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條件、結構變化和技術發展,出現類似的能源需求(總量或者人均指標)飽和點,也就是能源消費零增長時期的到來。許多研究表明,按照錢納里對工業化階段的劃分,飽和負荷都是出現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在工業化的第六階段,亦即后工業社會。
需要把零增長的理念引入到能源戰略與規劃的研究中,利用反向思維的研究方法,解析低碳發展的路徑,謀劃未來能源發展之策,探索合理的結構和布局。首先應確立一個能源消費零增長的情景:通過大量的數據采集和分析,運用模型方法預測出能源零增長出現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及其特點,如產業結構、經濟總量、人口狀況、生活質量、資源和環境約束等。成果的應用將為規劃、戰略選擇和政策、制度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和實現的路線圖。減量化研究的主要方法與增量研究沒有太大的本質區別,但需要構建新的分析框架和數學模型的選擇與開發,作為超前和探索性研究可選擇地域范圍較小、經濟發達地區,先行規劃研究,在取得成果的基礎上擴大研究范圍,并且盡早應用到戰略和規劃的制定中。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能源法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