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白毛風,春天黃沙風。壩上的風,一年刮兩次,一次刮半年……這是民間對當地風的描述評價。尚義的風,從內蒙古高原進入,卷著草原未被污染過的最純樸的氣味,吹過2600余萬平方公里大地,從古到今,沒有倦意。多少年來,風的概念,寫在尚義人的臉上,刻入尚義人心里。
10年前,尚義的風突然被人關注。取之不竭的風能、廣袤無垠的土地,使這里成為建設世界級大型風電場絕佳場所。從那年開始,尚義的風搖身一變,成為了“香餑餑”。
十年追風,風電產業成了尚義的頂梁柱,納稅額逐年提升,去年風電企業的納稅總額達9000余萬,占據尚義縣財政的半壁江山。
金秋9月,記者走進尚義縣,探尋尚義人十年追風的足跡……
下好“先手棋”
如果要為尚義的風電產業找幾個關鍵詞,“早”一定不可或缺。
尚義風電產業規劃早、落地早,也在全市最早見效益。
尚義縣委書記孫海東介紹:“近年來,尚義縣委、政府把發展風電產業納入全縣重大發展戰略中,并作為支柱產業全力以赴。”
思維激蕩換來的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思路,尚義確立了發展的抓手和主攻方向,全縣風電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03年10月18日,投資3.6億元、建設規模3.45萬千瓦的國華尚義(滿井)風電場項目一期工程,作為省重點項目在廊坊簽約,標志著國華公司與尚義實現了成功對接。2004年7月28日,國華尚義(滿井)風電場項目一期工程開工建設,尚義成了全市在風電方面“第一個吃螃蟹”的縣區。
而尚義縣“老風電人”——重點辦副主任張凱介紹,由于當時風電行業在國內也處于起步階段,這一“先手棋”,不僅使尚義在這片當時的“藍海”領跑,也讓更多的企業知道了尚義,關注到尚義的風,為之后的風電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把握“快節奏”
進入9月,尚義縣察哈爾風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察哈爾風電”)的員工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公司的光伏發電二期工程開工建設了。這個位于八道溝鎮賽爾臺村的民營企業,自2010年注冊以來,短短4年里已完成6期風電項目建設投產,目前光伏發電一期工程已經完工,二期正在動工。
像察哈爾風電這樣緊鑼密鼓上項目的企業,在尚義并不是孤例。
2008年,國電集團龍源公司牽手尚義。從項目簽約到正式開工,縣委、縣政府把風電項目作為全縣的頭等大事,集體或單獨多次到炕塄鄉為風電山莊建設選址。為開辟通往工程區的路徑,縣交通局和炕塄鄉通力協作,僅用20天時間就在山丘上鏟出一條1公里的硬化路;國土、城建等部門一周工作一天辦結;水務局無償提供打井設施和技術指導;電力、電信部門對施工用電、電話安裝不問價錢,半月工程一周完工……國華的領導曾感慨地說:“在發達地區三個月辦完的事,在尚義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