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護方面,如果海上風機在運行過程中出現故障,修復成本將是陸上風電的百倍。”因此,在金孝龍看來,即便風機在總投資中所占的比例不高,海上風電也不會出現陸上風電惡性競爭的現象。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海上風電僅裝機39.5萬千瓦,雖然距離國家提出的“十二五”期間裝機500萬千瓦的目標還相差甚遠,但隨著國家對海上風電發展的重視,以及上網電價的正式出臺,我國海上風電的建設速度將明顯提升。據《2014中國風電發展報告》顯示,僅2014年開工的項目,就將達到1566兆瓦,是過去數年累計安裝的3倍。而2015年及之后的開工項目預計將達到3550兆瓦。
海上風電電價不宜采取“一刀切”模式
不可否認的是,海上風電電價的出臺為我國相對沉寂的海上風電打上了一針“強心劑”,將極大地促進我國未來的海上風電建設。然而,對于當前的0.8元/千瓦時的電價標準,業內人士也提出了質疑。
“這樣的電價與歐洲成熟的海上風電電價相比,確實是偏低的,特別是在國內起步階段,低電價會使開發商和產業鏈的所有參與者面臨一定的風險。”南方海上風電聯合開發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于暢表示。
另外,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黎翔認為,我國擁有1.8萬平方千米的海岸線,從南到北環境不盡相同,風電場的建設成本也隨之不同,因此不應該實行“一刀切”的電價標準。
據記者了解,在這方面德國的做法值得學習。
當前根據德國政府的能源戰略,海上風電已經成為德國排名第二的可再生能源。然而,由于海上風電尚存在技術風險、融資困難和電網接入困難等問題,很多項目的開發都遠遠滯后。因此,海上風電項目目前還享受一個特殊的補貼——啟動者補貼,約合3.5歐分/千瓦時。這個補貼加在海上風電的初始電價上,使得初始電價水平約為15歐分/千瓦時。初始電價的有效期約為12年,之后根據項目的水深和離岸距離遞減。
此外,德國政府還根據不同的項目需求,推出了其他的電價模式,如“可選擇折損電價”。這種模式比初始電價水平高,但是持續時間短,僅為8年,選擇這一電價的項目必須在2017年前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