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簡政放權后的政策紅利,一面是“棄風”“窩電”的老問題,中國風電在躍進式發展之后,開始注重發電量、利用小時數等經濟技術指標。
2月25日,國家能源局公布2013年風電產業監測情況。數據顯示,2013年風電棄風限電狀況有明顯好轉,發電小時數亦有明顯提升。但在全社會用電量的貢獻中看,風電占比只有2.6%。
并網消納仍是制約風電行業發展的核心命題。按照國家能源局的方案,今后將在開發布局、輸送通道建設、就地消納等方面開展工作,發掘風電發展的潛力。
“三北”棄風限電仍存
根據國家能源局監測數據,2013年新增風電并網容量1449萬千瓦,累計并網容量7716萬千瓦,同比增長23%,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風電年發電量134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4%。風電成為繼火電、水電之后中國的第三大能源。
基于風電項目布局優化、配套電網投產規模增加、電力調度優化、就地消納空間拓展等因素,“三北”地區風電棄風、限風情況明顯好轉。中東部和南部地區風電加快發展,補貼效率提高,風電設備制造業迎來快速復蘇。
國家能源局統計,2013年平均棄風率11%,同比下降6個百分點。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2074小時,同比提高184小時。風電利用小時數經歷2011、2012年兩年低谷后,回升態勢明顯,達近年來最高值。
從棄風情況看,2013年全國棄風電量162.31億千瓦時。其中,河北、蒙西、蒙東、吉林、甘肅五地棄風電量最多,甘肅省棄風率高達20.65%,居全國首位。顯然,風電消納問題仍集中在“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地區。
“棄風限電”原因何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專家認為,歐洲的實踐經驗以及我國電網企業的研究都表明,風電并網面臨的根本障礙不是技術限制,而是不符合發展需要的電力體制和利益協調機制。
中電聯在25日發布相關報告建議:堅持集中與分散開發相結合、近期以分散為主的風電開發方針,因地制宜穩妥開發海上風電;科學制定全國中長期總量目標,保持中央與地方風電規劃相統一,健全完善國家規劃剛性實施機制;加強綜合協調管理,提高政策規劃執行力。
12條電力通道“送風”
按照全國能源工作會議部署,2014年新增風電裝機1800萬千瓦。近期,國家能源局下發“十二五”第四批風電項目計劃,核準計劃總裝機容量為2760萬千瓦,大幅超出業界預期。
國家能源局預計到2014年底,全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超過900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1750億千瓦時。據此推算,“十二五”規劃1億千瓦裝機目標可以順利完成。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介紹,“十三五”風電發展規劃正在研究,初步計劃2億千瓦裝機發展規模,但具體方案尚未落地。
史立山說:“2014年將進一步優化風電開發布局,促進風電健康發展。措施包括,積極推動海上風電發展,結合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動清潔能源替代,有序推進承德風電基地二期項目、烏蘭察布和錫林郭勒風電基地規劃,利用哈密-鄭州+800千伏輸電線路開展”風火打捆“輸電示范研究。對擬規劃建設的12條大氣污染防治通道開展風電消納論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上述12條“西電東送”線路仍在評估論證之中。線路包括錫盟-濟南、蒙西-天津等特高壓項目在內,被發電企業、政府部門、電網企業視為解決窩電、大氣污染治理的路徑。
在海上風電發展上,業內專家透露,國家計劃出臺海上風電標桿電價以鼓勵項目業主加快建設。此前,國家能源局對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總建設規模100萬千瓦。但實際建成裝機規模有限,2015年海上風電裝機500萬千瓦的目標任務艱巨。
史立山介紹,在風電行業管理上,國家能源局將審批權全部下放地方政府,重點強化風電項目的后續監管。建立風電產業的監測和評價體系,對國內外產業發展動態、并網運行質量、設備制造等情況進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