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統控制上,聯合動力擁有一支20人的控制專業團隊,并聘請了行業內專家。經過長期設計與試驗,他們最終決定在UP1500-97機型中采用停機降載控制策略,以減低停機過程中超大葉輪帶來的推力載荷;并采用傳動鏈、塔筒阻尼控制策略,通過轉矩動態調整技術調節阻尼,以減弱疲勞載荷......由于這一系列的控制優化,該機型雖增長了葉片,但與同類機型相比,并沒有增加基礎建設與塔筒成本,還可以與UP86機組共用塔筒,這就又為業主算了一筆降本增效的精明賬。
董禮說:“其實用戶并不十分關心載荷問題,用戶最關心的是風機的發電效率究竟如何。但作為專業的風機制造者,我們很清楚,載荷過大是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因為它不僅關系到發電效率,更與設備的穩定、安全運行緊密相關,不能含糊過去。”最近,又有一個重量級的喜訊傳來:聯合動力UP1500-97機型的研發全程與認證同步,于8月完成了中國船級社(CCS)的設計認證評估,獲得了國內首張真正意義的超低風速機組認證證書,這在中國風電設備業界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與認可。
低風速大功率機組更上一層樓
其實,早在UP1500-97機型研發啟動之前,聯合動力已經開始著手UP3000-120機型的技術儲備與前景謀劃。很多應用于1.5兆瓦機型的優化策略與技術創新,其實早在3兆瓦平臺中得到了探索與磨礪。尤其是在國內3兆瓦風機市場剛剛萌發的大背景之下,產業供應鏈還遠不成熟,進行UP3000-120機型研發真可謂“深謀遠慮”。
2011年中期,擁有探路者激情之翼之稱的UP3000-120機型啟動研發,差不多也在一年半之后,其樣機于2012年底出爐,今年將在張北一家新建風電場實現它的首次正式亮相。作為目前市場上已經投運的風輪最大的3兆瓦風機,120機型在設計之初面臨的挑戰比UP1500-97機型更多,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關也更加艱巨。不僅必須解決大風輪高負載問題,而且還要面對更加嚴峻的成本控制難題:根據目前的市場情況,一臺3兆瓦風機生產成本高于兩臺1.5兆瓦風機。
如何解決?該機型設計總工程師楊懷宇介紹,同樣是從硬件風機結構與軟件系統控制兩方面進行優化提升。在葉片結構上,由于120米的葉片長度實在具有劃時代意義,他們對主機架進行分段式設計,不僅承載能力更大,而且更方便工程建設中的運輸與安裝。在傳動鏈設計上采用單軸承布置,減輕了機身重量,簡化了機身結構。此外,該機型內部所有的潤滑點都采取自動潤滑控制及適應能力更強的水冷散熱系統,極大地降低了機組的自耗電,盡可能為業主節約運維成本。
全產業鏈、全平臺化新模式造就高品質
在風電制造業垂直鏈整合或去產業鏈的態勢下,聯合動力仍然堅持全產業鏈布局,是目前國內唯一全產業鏈布局的整機制造商。同時,整體技術能力的提升為這家企業實施技術改進等提供了支持。
該公司技術總監張啟應說:“聯合動力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既生產整機又生產葉片,同時還設計葉片的企業,可謂是匯聚了風機設備的“全家福”。強大的技術力量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長遠的眼光與時間經驗的積累。”除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除了依托于聯合動力 “國家能源潮汐海洋能發電技術”和“風電設備及控制”這兩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力量,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還發現,支撐聯合動力風機全系列產品研發的強大動力,來源于他們形成了一套全平臺化的研發模式和全新的 “半項目半矩陣式”項目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