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電氣同時公告稱“由于 C-GIS 對工藝裝備要求極高,加工難度很大,目前在 12~40.5kV 5電壓等級,主要生產企業為國外大公司或其在國內的合資企業,國內能生產 C-GIS 產品的廠家不多,品種有限,且未形成規模化,技術及市場被國外產品壟斷。”
但事實如長征電氣所言么?記者在另一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中能電氣的2012年報中發現了與此相反的描述 “目前有30多家國內外企業生產 C-GIS環網柜產品,在國內品牌競爭同行中,公司在該領域保持優勢的市場地位。”而且,在中能電氣的網站上,記者也的確發現該公司的充氣柜產品實現了12kv、24kv、40.5kv三個中壓等級的全覆蓋,品種齊全。
更令記者啞然的是,長征電氣在增發公告中宣稱:“產品的電器元件均從市場上購買,企業主要完成產品殼體、氣箱部件的加工、密封、充氣、裝配及檢驗。”而它公告的生產工藝流程簡述就是:金屬原材料經下料、沖壓、折彎、鉆孔、焊接等工序后組裝成殼體、氣箱;殼體采用敷鋁鋅板、氣箱采用不銹鋼板,面板由外協單位經酸化、水洗、磷化、水洗、脫水烘干后靜電噴粉、固化后完成粉末涂層處理;然后根據功能要求將電器元件裝配殼體、密封、充入氣后,檢驗合格后包裝出廠。
恰如長征電氣增發公告中所言,長征電氣在充氣柜生產項目上類似單純的氣箱生產商和總裝車間的角色。充氣柜的核心操作機構、開關元件等全部外購,長征電氣何談自主研發、何談自主知識產權。
一位業內人士看了增發公告后向記者表示,“這就像造汽車,如果發動機、底盤、變速箱什么的全部外購,然后自己就造一個外殼拼裝上,就說這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恐怕不太合適吧?”。該人士同時表示,充氣柜和核心元件全部外購,就算能拼裝出合格的充氣柜,肯定也沒太多的市場競爭力和利潤空間。
長征電氣十億定向增發方案中只有2個投資項目,風電項目因備受質疑已宣告取消,剩下的2.11億元的柜式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項目,或又涉虛假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