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消息人士透露,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財政部、國土部、住建部等10多個部委參與編制的《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有望近期出臺,該規劃將涉及全國20多個城市群、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我國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釋放了我國經濟又一輪強勁增長的信號。”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近日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型城鎮化不僅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也對新能源產業帶來重大利好。
據了解,以金風科技和四季沐歌為代表的我國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企業巨頭已悄然加快市場布局,搶抓城鎮化商機。
城鎮化將托起新能源產業
黨的“十八大”之后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由此成為國內外輿論廣泛關注的焦點。
史立山說,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特別是今年初以來持續出現的大面積霧霾天氣,為我國傳統的發展方式敲響了警鐘。因此,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成為中國促進城鎮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經濟發展和能源供給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力推進城鎮化的結果,就需要足夠的能源支撐。”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說,我國新型城鎮化對優化能源結構帶來了新要求和新挑戰,也為新能源產業帶來新商機。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張孝德教授撰文稱,目前發達國家城鎮化已經定型,形成了對傳統能源的高度依賴,走向生態化城鎮化道路是存量改造路徑;而中國城鎮化率只有51%,處于發展中期階段,由此決定中國走向生態城鎮化是增量嵌入模式。中國走向生態城鎮化具有西方國家不具有的優勢。
“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低排放或零排放的特征,從根本上解決了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和污染外生的兩大弊端。”張孝德認為,提高城鎮化質量,建設生態化城市,就必須把新能源納入城鎮化建設規劃。
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莫里斯也認為,從統計數據上的人口規模看,比較理想的城市人口應該是在40萬左右。從目前新能源利用的發展趨勢看,小城市以及鄉村在使用新能源上具有明顯優勢,且在新能源支持下的城市發展將成為一個生態文明時代城市發展的新趨勢。
新能源企業覬覦城鎮化商機
據了解,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提出之后,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算了一筆賬:未來10年新增城鎮人口將達到4億左右,按較低口徑,農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萬元的固定資產投資計算,能夠增加40萬億元的投資需求。
“在城鎮化進程中如果真的有40萬億元的巨大市場蛋糕,那其中相當一部分應該屬于新能源產業。”四季沐歌太陽能集團總裁李駿分析認為,中國城鎮化率目前只有51%,如果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達到60%的總體規劃,這意味著我國每年將有1000萬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也預示著新型城市和城鎮將成為我國節能減排、保持綠色增長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