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麥海上風電歷史開始于1991 年的Vindeby 海上風電項目,這也是世界海上風電歷史的開端,盡管項目的規模只有5.5 兆瓦,但它以實踐的方式證明了海上風電開發的可行性。之后的Horns Rev 風電場項目一期,是真正商業化的大型海上風電項目。“盡管第一期項目從一開始就出現了所能想象到的各種問題,包括發電機等關鍵部件的更換等,但也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為我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財富。”Vattenfall 公司歐洲區域傳播經理Arne Rahbek 說道。總部位于瑞典的Vattenfall 公司是世界上第二大海上風電開發商,在Horns Rev風電場一期16 萬千瓦項目中擁有60% 的股權。目前,該公司的海上風電計劃開發項目主要分布在4 個國家,包括荷蘭10.8 萬千瓦、瑞典73萬千瓦、德國75 萬千瓦以及丹麥16 萬千瓦的項目。其對丹麥即將開始招標的40 萬千瓦Horns Rev 三期頗為關注,同時也在開發陸上風電。與上述公司不同的是,作為世界第一大海上風電開發商的DONGEnergy,則是心無旁騖地致力于海上風電,目前計劃購買300 臺風輪直徑為154 米的西門子6 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提及未來的采購意向時,DONG Energy 公司概念和技術部門高級主管Uffe K. Jorgensen 向本刊透露,未來采購將集中在6 至8 兆瓦、風輪直徑在150 至180 米的之間的大型海上風電機組。
在全球占據最大市場份額的丹麥風電整機制造企業維斯塔斯順勢而為,將研發中的V164 海上風電機組的單機功率由原來的7 兆瓦調整至8 兆瓦,風輪直徑164 米,計劃于2014 年在陸上和海上同時開始測試。面對西門子、阿海琺、瑞能等公司的強力競爭,鑒于目前5兆瓦風電機組已經成為海上風電的“標準配置”,維斯塔斯不得不加大了對超大型風電機組的開發力度。經過“瘦身”計劃之后,維斯塔斯對于未來的贏利能力以及降低成本的空間充滿信心。新上任不久的全球首席運營官Jean-Marc Lechene 表示,服務將成為公司未來業務的一個重要增長點。但這并不意味著公司業務重心的戰略性調整。“服務并不是一個新的產品,而是隨著裝機量的增長,維護量的增加,服務顯得越來越重要。公司有長期的服務經驗,這有助于對機組產品進行優化設計,將設計與服務結合起來。目前,在公司5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中,由公司維護的占80%以上,沒有哪家企業有這么大的維護量和這么長的維護經驗。”他說道。在談到供應鏈建設時,他認為資源的優化、共享和整合,可以有效控制供應鏈成本。“在行業發展初期,產業鏈上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現在產業已經發展較為成熟,在供應鏈上也有更多的優勢資源存在,是合作的好時機,目前各家企業應將力量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共享產業鏈上的供應商不但有利于標準化,也更能有效降低成本。”他解釋道。
除了上述大型能源企業和制造企業之外,丹麥的海上風電領域還活躍著上百家規模不等的企業。據粗略統計,90% 的歐洲海上風電項目中都有丹麥公司的參與,從設備制造、運輸和安裝,基礎結構設計,電纜敷設和電氣設備安裝到場址評估和咨詢服務等所有開發環節,都能看到丹麥企業的身影。這其中,不乏很有特色的企業,如擁有40 年歷史的船運公司Blue Water Shipping 公司、有多年海上風電設計施工經驗并從中國訂購過海上風電安裝運輸船只的A2SEA 公司、以85 人的精致團隊創造年利潤2 億元人民幣的SubC 伙伴公司等,不勝枚舉。按照丹麥海上風電中心業務發展部負責人Morten Holmager 的說法,盡管丹麥已不在海上風電裝機容量上領先,但其海上風電產業仍然憑借其在設計、安裝以及運營效率方面的優勢而位居世界最先進水平之列。這也是丹麥海上風電能夠保持30% 至40% 的年增長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港口是產業鏈上重要參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