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弗勒的“舊觀念”,與新有關。就是在該集團血液中流淌了多年的創新精神。其實,在舍弗勒“三駕馬車”還未齊聚前,這些品牌也都是靠創新起家的。
合而為一后,舍弗勒并未丟棄這種有益的“舊觀念”,反而不斷地對它進行著錘煉與驗證,成為該公司穩步進取的推動力。

市場創新
提到舍弗勒,便不得不提到它那令人羨慕的“三駕馬車”。
FAG 和INA 在全球的軸承市場可謂聲名遠播,Luk 則獲得了汽車傳動行業一貫的嘉譽。與普通廠商有所不同的是,舍弗勒并未將FAG 和INA中的某一個委身于另一品牌之下,而是全部定位于絕對高端應用。在風電行業,兩個品牌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應用層面,即FAG 主要應用于主軸和發電機,INA 主要應用于齒輪箱及偏航變槳系統。
舍弗勒早在30 年前就邁入了風電市場,僅這一點便能夠充分體現該公司在市場創新方面的敏銳嗅覺。而在8 年前,從金風科技和運達風電聯合引進REpower 750kW 型風電機組開始,舍弗勒則正式進入了中國風電軸承配套市場。
在此期間,舍弗勒在中國建立了本土銷售和應用團隊,將本用于歐洲的風電戰略在加以創新后移植過來,獲得了不錯的市場效果。除金風科技、運達風電外,舍弗勒在2006 年與華銳風電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在2010 年又與三一集團、東方電氣、南高齒等公司分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與這些風電名企之間在戰略層面的合作證明,舍弗勒在進入中國后的這段時間,確實是個“優等生”。
但舍弗勒的上上下下還是深諳“驕兵必敗”的。他們在成績面前,并未停止對市場創新的再探索。
例如,舍弗勒較早地對大型化的海上風電市場進行了探索,并成功地為華銳風電6MW 海上風電機組提供了主軸軸承和變槳軸承。該公司也注意到了中國軸承修復市場的廣闊發展空間,在銀川和太倉建設了軸承修復中心,為風電、機械等多個行業提供專業軸承修復、清洗和檢測服務。
技術創新
技術決定性能,性能提升質量,質量影響效率,效率決定收益。這是一條略有繞口但恒古不變的商業真理。
很難說是這條真理引領了舍弗勒公司的發展,還是舍弗勒的發展印證了這條真理,也許正是這個理念和這家公司結合的太過徹底,才使我們很難分辨出誰是前因,誰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