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企業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步履維艱時,華儀集團卻因領先進軍風電產業獲得了生機,實現了風機生產規模化,加快了企業轉型升級。2008年,華儀風機產值首次突破兩個億。
華儀集團在1986年創辦時就避開了低壓電器的激烈競爭,從高壓配件著手起家,從高壓元件到成套設備,從控制設備到配電自動化,在六年前,華儀已成為國內高壓電器領域品種最多、跨度最大的制造企業之一,如果沿著高壓這條路子走下去,企業也能夠安安穩穩。
然而,華儀集團的董事長陳道榮卻將目光轉到了風電行業,了解到風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既無污染,又能再生”的潔凈能源,居可再生能源之首位。在我國“限制發展火電、積極發展水電、適當控制核電,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的電力建設方針指導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扶植風能開發政策。正是看中這一廣闊的發展前景,他力排眾議,統一思想,于2002年3月注冊1080萬元成立了華儀風能開發有限公司,向高科技的風能發電領域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但風機生產并非易事,投資大、技術精、風險高,為此,華儀積極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先后與沈工大、中科院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研制開發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經歷無數次的失敗,經過六年的不懈努力,2007年終于成功研制開發了780千瓦風力發電機組,2007年9月,華儀風能公司與智利EIG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協議,第一批3臺總價值為176萬美元的780千瓦風力發電機組出口智利,這是我國首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力發電機組出口海外,開創了我國大功率風機出口的先河。
為了加快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的研發工作,2006年底,公司與德國艾羅迪公司簽署了《1.5MW風力發電機組聯合設計開發合同》,2008年7月31日,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的順利下線,在山東海洋并網運行,使華儀成為國內首家制造兆瓦級風機的民營企業,標志著華儀已躋身于國內風機制造商的行列。對此,不少對華儀進軍風電領域十分擔憂的國家風電行業專家也對華儀的成功稱贊不已。
2008年,華儀與上海電力、溫州能源、宇峰風場、金州能源等單位簽訂了風機供貨合同,完成了59臺780千瓦風機生產任務,僅風機一項產值就達 2億多元。
目前,華儀擁有了年產300臺780千瓦風機的生產能力,實現了780千瓦風機的產業化。為擴大風機研發和生產規模,華儀集團在樂清經濟開發區征地80畝,建造風機規模化生產基地,還在上海臨港開發區征地100畝,建立兆瓦級風機研制中心,著手2.5兆瓦和3.0兆瓦風機的研發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