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僅2011年,明陽風電的融資租賃規模就達到了25億元,占據了去年整體投入的30%,成為明陽風電“攻城拔寨”的一件利器。
除了融資租賃外,BOT是明陽風電引進的又一項新的商業模式。借助“BOT”模式,明陽風電向風場業主方注入一定資本金,待項目成熟后再撤出,降低了項目的進入門檻,從而將潛在客戶也“一網打盡”。
據悉,2月7日下午,廣東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省相關職能部門和粵電集團公司、粵電風電公司、南方電網公司、南方電網能源公司以及明陽風電負責人參加,會議就如何推動形成以明陽風電為龍頭企業的廣東省新能源產業集群進行了廣泛探討并形成會議決議。
對此,張傳衛信心滿滿:“待到明陽的產業格局再造之時,整個廣東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格局也將實現一輪不小的跨越!”
南北連線全國人大代表宋亞養:
企業貿然進入新興產業不明智隨著國際產業發展趨勢朝著高端、創新方向邁進,廣東高端電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車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事實上,在廣東產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不僅要盤活既有傳統產業的“存量”,還要激活新興產業的“增量”。
由于市場與投資者的“熱捧”,廣東新興產業一窩蜂地上馬項目,也開始導致產能過剩的現象。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院長陳勇說:“我曾經預測,廣東首先會出現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之后LED產能過剩的趨勢”,根據他的實際調查,目前廣東新能源產業已經出現這一苗頭,“事實上,不僅廣東,全國各地都是如此”。
陳勇表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產業轉型升級的意義非凡,但不能低水平重復建設,否則既對產業造成浪費現象,同時還可能影響創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湛江洪智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宋亞養認為,一個產業的發展不是一兩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很多外部的環境和技術條件。
宋亞養表示,現在很多資金沒有出路,就希望到新興產業領域去分一杯羹,企業盲目擴大產業規模,又缺乏核心技術,大量企業做著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工作,這有可能會重蹈當年傳統產業的覆轍,“現在很多企業主心態都很浮躁,孰不知隔行如隔山,貿然進入新興產業并不明智。”
宋亞養說,現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著“重投資、輕研發、輕市場推廣”的現象,這是“偏科式”發展,一定要強調技術創新和投入,同時在下游的推廣應用方面狠下工夫,才能進入迅速發展的快車道。
記者手記關鍵是發展模式要升級明陽風電跨越式發展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立足國內與放眼全球,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廣東在某些優勢領域與世界處于同一起跑線上。
從明陽風電的創新發展中不難發現,新興產業的轉型升級關鍵還在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就目前來看,產能過剩的普遍化已嚴重阻礙了包括風電、LED、新能源汽車等在內的新興產業的發展。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自身軟硬實力在任何時候都是企業永恒的主題。
“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國內的新興產業的‘兩頭’都在國外。核心技術是一頭,市場是另一頭。”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院長陳勇認為,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導致國內企業一直在新興產業鏈的低端進行著低水平的競爭,由此帶來的結果只能是惡性競爭、產能過剩。
如果說核心技術是產業的“硬件”,那么研發與創新則是產業的“軟件”。在發展道路上,即便有“硬件”做支撐,企業在尋找市場的過程中,也同樣面臨升級的問題。
“目前,國內新興產業的主要市場都在國外,而且全球經濟形勢處于低迷狀態,新興產業的發展不是單純依靠技術這么簡單了。”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認為,“新興產業市場的成熟需要一個過程。要發展新興產業,就必須把握好宏觀經濟形勢和市場成熟度,制定出合理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使用多種多樣的商業手段,在全球的范圍內整合資源。只有將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的創新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新興產業的升級。”
正如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陳清泰所言,產業升級的本質意義在于產業鏈的升級,無論是新興產業還是產品的升級換代,都應該走出低端制造環節。對新興產業來說,關鍵是發展模式要升級,要依靠自主技術來源和本國資本提高對產業鏈上下游的掌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