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期試點的風電消納和即將實施的配額制試驗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電力市場的制度制約越來越突出
■在現行電力運行機制和制度不改變的情況下,再有幾年,風電就發展不下去了
■實行電網企業“只負責傳輸電力,不參與買賣電力”模式
1月10日,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公布,2011年我國風電上網電量800億千瓦時,同比上升60%,而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給出的評價是:“遠低于預期”。
全國風力發電一年800億千瓦時是高還是低?我們簡單比較和計算一下即可明了:
去年北京市一年的用電量接近900億度,如果把全國的風力發電機(大約40000臺)插遍北京的大街小巷,還無法滿足這個城市一年的用電需要。
從風電裝機的角度看,最新的數據是截至2011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6500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10.6億千瓦)的6.13%,2011年1-11月全社會用電量42835億千瓦時,如果12月用電量約3700億千瓦時,800億千瓦時的風電量只占總用電量的1.72%,如果按全社會發電量口徑計算,則風電量占比將進一步下降,而西班牙、德國、丹麥等國家,在電網硬件技術水平和結構均不及中國的情況下,其風電上網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例普遍在20%以上,去年西班牙最高時占35%。
從風電效率的角度看,全國6500萬千瓦風電裝機一年發電800億千瓦時,折合每千瓦裝機每年只貢獻了1231度電,按風力發電機預期壽命20年算,每千瓦風電裝機整個壽命期共發電24000余度電,按目前多數地區標桿火電每度電上網電價0.3元算,實現價值7200多元,而風力發電機每千瓦造價在8500至9000元,與煤電相比,其效率將長期不具競爭力。三一電氣總經理吳佳梁曾直言不諱,中國的風電投資模式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和低效率(見本報2011年12月26日風電版)。
面對去年風電裝機容量超預期,發電量遠低預期的狀況,史立山在2011年中國風能協會舉辦的風能新春年會上表示:“今后將把開拓風電市場作為重點,具體想法包括,擴大電網規模,稀釋風電以避免其不穩定性;合理設置電源結構,并對風電進行補償的電源制定政策和利益機制,給予補償;探索適應風電特點的消納方式,重點開拓風電供熱市場,現已在吉林、內蒙古做先期試點。”
不過,對于今后風電效率的前景,各方未見得心中有底。
史立山坦言:“先期試點的風電消納和即將實施的配額制試驗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電力市場的制度制約越來越突出。”此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在世界銀行贈款項目二期的會上表達了類似憂慮:“在現行電力運行機制和制度不改變的情況下,再有幾年,風電就發展不下去了。”同一場合中,世界銀行贈款項目部負責人則直言不諱中國的電力市場化改革、能源價格改革以及輸配電價格黑洞之問題。
對此,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在《新能源發展探析》一文中給出了解藥:風電等新能源發電應重視分散接入低電壓線路,避免長距離、大容量輸送;政府補貼要用在刀刃上,體現效率原則;以及實行電網企業“只負責傳輸電力,不參與買賣電力”模式,其應得收入與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的交易和收支隔離開來,這樣一來電網企業年收入總量也可以得到保障。只有在這種條件下,用電戶與發電企業之間才有可能建立起電力市場,才有可能形成千家萬戶建設、使用新能源,大規模、高效替代化石能源的局面。這個體制設計正是中央和國務院十年前下發的電力行業市場化改革方案核心內容,在國務院2003年批準的電價改革方案中都有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