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指出,“美國超導起訴華銳風電盜竊其知識產權,實際上反映出國內外風電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產權之爭已經漸漸成為企業間一種常規競爭手段,為此國內企業要盡快制定出相應的應對戰略”。
事實上,知識產權競爭已經日漸成為國際市場上企業之間重要的博弈手段。在加入WTO之后,國內企業收到了許多來自外國公司的侵權訴訟,也越來越應對自如。今年4月,摩托羅拉與華為的訴訟與反訴訟就最終以“雙方已就所有未決訴訟達成和解”為結果。有關專家稱,華為在與摩托羅拉的知識產權訴訟中取得了勝利,且獲得了賠付,這是中國企業界在知識產權上的一次重要勝利。
逐漸走向國際市場的中國風電企業可能也將面臨越來越多這樣的“侵權訴訟”。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中國風電產業的高速發展,國內風電企業也逐漸成長起來,研發能力的不斷提升和產能規模的不斷擴大,促使國內風電企業必須強力參與國際競爭。知識產權競爭將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
西方國家歷來重視對新興技術和知識產權的戰略布局,知識產權問題已成為中美經貿、中歐對話等對外交往中的必談議程,西方發達國家針對中國知識產權的貿易沖突和摩擦不斷加劇。國外企業手握技術專利,而國內企業也往往因此受制于人。國內企業也應當盡快制定出相應的應對戰略,陶剛表示“華銳風電一直以來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力度都很大,截至2011年8月1日,我公司申請專利170余項,在行業中具有領先地位。”
此外,政府也在知識產權申報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和中關村管委會日前共同制定了《2011年中關村知識產權推進工程實施方案》,提出要優先為中關村示范區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行政管理綠色通道,對中關村企業專利申請加快審查出證請求、上市企業提出的無知識產權違法記錄出證請求、中關村企業在媒體發布專利產品廣告出證請求均實現5個工作日內辦結。
對此,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表示,國內風電企業應該快速梳理自身知識產權體系,堵住可能產生知識產權糾紛的缺口。
擺脫技術依賴,以中國的名義自主創新
針對專利技術的國際競爭,中投顧問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風電企業必須提高自身的技術獨立性。一方面,風電企業要提高關鍵零部件的自產率,擺脫國外零部件供應商對其發展紅利的不斷侵蝕。國內風電企業經營業績的不斷提升,只有建立在關鍵零部件自產率較高的基礎上,才能讓其獲得與其業績增長相匹配的利潤。
據記者了解,國內風電企業起初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引進了國外技術,但隨著近年來的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越來越多。“事實說明,通過自主創新,我們有能力研發自己的風電產品。”陶剛說。
據記者調查,4年前,中國第一個國家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招標時,要求采用大兆瓦級風電機組。鑒于國內當時沒有海上大兆瓦風機制造和運行維護經驗,該項目最初想從國外購進機組,“國外企業的反應不是很積極,擔心一些領先的技術到中國來以后被復制。后來有一家應標,但規定了一個保護措施:5年之內不提供基礎設施培訓。這等于買了一個電視,不給使用說明,而且,他們的報價比國際上的通常價格高很多,條件相當苛刻。”陶剛告訴記者。
當時該項目要求必須是2MW以上的海上風機,但國內的企業大多還停留在兆瓦級以下的風機制造過程中。而在進入產業的初期,華銳風電就認為風機大型化是全球風電行業發展的趨勢,因此,在1.5MW批量化生產后,已經開始著手開發3MW和5MW的風電機組。“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陶剛回憶道。
最終,華銳風電依靠其領先于國內同行的3MW技術迎風而上,勇挑重擔。成功的建造了3MW海上風電場,并一次性順利通過240小時預驗收考核,成功并網運行至今。上海東海大橋10萬kW海上風電示范項目,讓國際壟斷巨頭們開始重新審視中國風電制造企業的實力。截至今年8月,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發電量已累積超過2億kWh。
在東海大橋項目實施中,華銳風電也發揮自己的龍頭作用,帶動了一批本土風電零部件企業的發展。“國家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建立本土化產業鏈也是華銳為國家應做的貢獻”,陶剛解釋說,“如果不給大家機會,中國就沒有辦法形成自己的品牌、產業鏈及核心技術。”
“在海上風電機組研發過程中,華銳風電開發出了適應我國海上環境的機組,在技術路線、防腐、抗臺風、抗鹽霧、低成本維護等方面創造了多個先例,又陸續出產了5MW機組和6MW機組(目前中國單機容量最大的電網友好型風電機組)。”華銳風電高級工程師馬文勇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年會上表示。
2011年3月28日,風電行業權威咨詢機構BTM發布2010年《世界風能發展》報告。報告顯示,華銳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從2009年的3510MW增至2010年的4386MW,全球市場占有率從9.2%增至11.1%,繼續蟬聯中國第一,從全球第三躍至全球第二。
今年5月,華銳風電自主研發、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電網友好型6MW系列風力發電機組的出產,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德國之后第二個研發出自主生產單機容量為6WM風電機組的國家,其技術實力已足以讓國外風電巨頭們寢食難安。據悉,6MW風機的技術研發是由華銳風電完全獨立完成。所以,也許華銳風電與美國超導的分道揚鑣是技術之爭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