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風電高速發展近六年,已經形成了原材料、零部件、整機制造、風電場運行、并網及風電服務等綜合產業鏈,然而并未有一套對其進行評價的方法。
10月20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和維斯塔斯在北京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分享了雙方聯合開展的中國風力發電評價體系研究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對中國風力發電評價體系的研究,雙方在發布會上發起了建立中國風力發電行業評價體系的倡議,希望包括風電設備制造商、風電場開發商和運營商等在內的利益相關方都參與進來,共同建立和完善中國的風力發電評價體系,為促進中國風電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這是中國風電行業首次提出評價體系這一概念,表明行業發展到今天,業界已經開始深入思考如何加強自律和規范行業發展問題。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維斯塔斯既然是風電行業老大,就要做別人做不了或者不愿做的事情,這也符合中國“長子”的傳統。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和維斯塔斯對風力發電評價體系的聯合研究始于2009年11月。當時,中國風電發展迅速,短短五六年間就跨過了西方國家幾十年的風電發展之路,而發展過程中凸顯出的一系列問題表明行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公認的、有效的評價體系以確保中國風電的持續、健康發展。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主任賀德馨和維斯塔斯中國區總裁唐瑪勒的聯合推動下,雙方開始了對中國風力發電評價體系的研究。
維斯塔斯中國區總裁唐瑪勒表示:“風電機組的質量、安全等問題已經成為中國風電行業的最大憂思,是完全依靠法規的力量被動地調整,還是行業參與者自發地朝著公認的正確方向進行調整,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我們認為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具有保駕護航的作用,誰先走出自律、自強的第一步,誰就具有了競爭的優勢,維斯塔斯愿意自主、坦誠地邁出第一步。”
中國風能協會理事長賀德馨表示:“客觀、專業、正確、透明的評價體系有助于轉變發展思路,提升管理水平,積極應對中國風電設備制造業出現的重復建設和產品質量問題,完善招標評價,引導開發商正確地選擇設備,提高風電場支持電網安全運行的能力,共同促進中國風電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風力發電評價體系研究報告》的內容涵蓋風電機組技術評價標準、風電機組制造商評價標準、風電場評價標準、風電場項目后評價,陸地風電招標評價標準和海上風電招標評價標準等六個方面。因為風力發電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風電機組供應的過程,更涉及到風電機組使用、維護和運行,并最終實現將風能轉化成電能的過程,所以,研究報告中不僅從技術上給出了諸多的定義和指標,還對風電場運行管理和服務也給出了評價標準,旨在促進風力發電行業的不同參與者達成共識,共同促進風電項目度電成本的降低,提高投資回報率,推動整個行業可持續發展。
研究初期,雙方借鑒了國際咨詢公司Garrad Hassan & Partners公司完成的國際風電行業相關評價建議,并結合中國風電發展的特點,編寫完成了《中國風力發電評價體系研究報告》初稿。而后,該報告又經過了由15名中國風電行業內的資深人士組成的專家團隊進行三次評審和修改,目前該報告已經進入了最后的意見征集階段。之后,該研究報告將正式出版。
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表示, 中國風電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調整期,急需行業形成共識,通過行業參與方的共同努力,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適合中國情況的評價體系。
需要指出的是,本報告建議的評價標準,還不能覆蓋一個完整的風力發電行業評價體系的各個方面,如:設計和咨詢、施工和安裝、關鍵零部件制造等,有待于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