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滬西一片名為李子箐的高原上,白色的風車森林遠在數公里外就清晰可見。
這里是云南中部最大的風力發電場之一,30多座風力發電機全部來自三一電氣,分布在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于高高的山崗村落之間,規劃的發電能力有100多兆瓦。
2010年8月,審時度勢的三一電氣繞開與華銳、金風、東汽等國內一線風機廠商的廝殺,而選擇在被他們忽略的南方省份低風速地區另辟蹊徑,開發出針對中國低風速地區的產品——2兆瓦超大風輪的風電機組。這款機組可以通過更大的葉片捕獲更多的風能,從而額外提高了12%的發電效率。目前,憑借這一產品優勢,三一電氣僅在湖南、云南兩省就斬獲了近百萬千瓦的裝機供應合同。
要知道,在國內資源較好的風電場基本上已被瓜分得差不多的情況下,類似于李子箐這種在部分開發商看來風資源較貧乏的地區,如今也變成了風電資本爭相角逐的“香餑餑”。各家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也紛紛開始順應市場進行低風速風機的開發。
與三一電氣有所不同的是,依靠購買圖紙來生產風機的一些企業在這一領域卻很難取得突破。主要原因就是賣這些圖紙的歐美企業所處地域風資源都非常豐富,對低風速風機的研發也積累不多。
這充分說明,風電是一場長跑運動。如果沒有強大的研發、生產背景作為基礎,一旦市場動向有變,企業將舉步維艱。
“三一電氣在考慮很多問題時都具有前瞻性,除此之外,三一電氣的重工背景還使得滿足客戶需求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對我們而言,所有的問題都是三一電氣的,這種理念不僅讓我們能夠做出更好的產品,還會指導我們回到研究院去思考,能不能通過設計改良就把問題解決掉。”吳佳梁講到。
基于此,三一電氣建立了遠高于行業現狀的服務體系和服務標準,即航空級服務體系。據介紹,這一服務體系源自于航空公司在飛機日常維護和維修過程中采用的運營模式、流程體系和服務標準。三一電氣將其運用到了風機的日常維護和維修中,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風電產品長期、穩定安全的運行。
為此,三一電氣打造出風電行業首創的流動式航空服務艙。該服務艙24小時待命,集服務、工具倉庫和載人等多功能服務于一體。
除此之外,依托集團背景,三一電氣還研制了全球首臺風電維護專用汽車起重吊車。其可自主進行大部件的特殊維護,如發電機、齒輪箱和葉片的更換及塔筒、葉片的清潔補漆工作。載重能力可達30噸,要比履帶吊的效率提高5倍以上。
強大的服務能力,使得三一電氣做出了故障響應時間不超過15分鐘,服務人員到達現場不超過2小時,備品備件到達現場時間不超過72小時,排除故障最長不超過240小時的服務承諾。
能為此佐證的是三一電氣的第一個規模供貨項目——華能四平風電場。這個總規劃容量為300兆瓦的風場,除三一電氣之外,還有金風、上汽、華儀、湘電、常牽新譽等5家企業的風機同場競技。“三一電氣風機的可利用率和服務水平獲得了最多的認可,因為華能把唯一的一面錦旗給了我們。”吳佳梁說。
除此之外,今年5月,由于服務響應速度快、故障排查效率高,當月其風機發電量實現1500萬千瓦時,打破了業主歷史記錄,三一電氣還獲得了大唐河北張北風場的錦旗表彰。
而在8月份,三一電氣耗時3年時間研發的近海灘涂風電吊裝和施工設備也將全部下線。“在此之前世界上并沒有在灘涂區域用風機吊裝施工的技術裝備,而傳統的施工方法耗時耗力,移動效率也很低。”三一電氣海上工程研究院工程師張國介紹。
“說到底,要想真正得到行業的認可,最根本的還是產品的技術、質量和服務。風場不是試驗場,如果不能20年穩定發電,一切都沒有價值。”在吳佳梁看來,這才是風機制造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