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剛剛出梅的上海天氣晴朗,藍天白云之下總長約31公里的東海大橋幾乎能盡收眼底。
從去年7月開始,這座橋上迎來了另外一些過客:他們通常乘坐旅行巴士,從上海出發,行至小洋山隧道處掉頭,反向駛回上海。此行只為一睹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這里安裝有34臺華銳風電(29.84,-0.29,-0.96%)(601558.SH)的3兆瓦風機。
據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周亞介紹,東海大橋風電場自去年并網,已累計發電2億度。而因為風電場的運行數據并不對外公開,針對此項目真實發電量的質疑聲不絕于耳。
不過,該項目仍被相關部門視為臉面。根據BTM咨詢公司的數據,2010年底,中國以13.8萬千瓦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列例全球第七,其中東海大橋風電場10萬千瓦的裝機量功不可沒。
此項目同樣沒少為華銳風電贏來鮮花和掌聲。從全球來看,盡管西門子和維斯塔斯所生產的海上風機仍占據著91%的市場,但在去年,華銳風電也成為唯一一家躋身海上風機供應商前八強的中國企業。
多少是憑著這樣的知名度,兩個月前,華銳風電與希臘國有電力公司(S.A. PPC)宣布簽署一項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希臘建設風電場并成立風機部門。該份聲明稱,雙方合作可能包括,建立裝機容量200-300兆瓦的風電場以及一個海上風電場。
業內人士表示,實際上,以往中國設備企業出口設備,基本上都是自己帶錢去發展,很少聽說哪家是因為品質優秀而獲得訂單。而因為海上風電成本較高,考慮到西門子、維斯塔斯等企業在歐洲市場上的價格壟斷,一些國外的開發商至少希望引入中國的企業來打破這樣的僵局。
“我們的6兆瓦海上風機預計年底下線,明年上半年樣機并網運行,但是現在已經有英國和挪威的開發商,邀請我們之后在他們國家建樣機。”金風科技(15.41,-0.20,-1.28%)(002202.SZ;02208.HK)公共事務總監姚雨表示。
對于在過去一年陸上風機出口并不算順利的中國風電企業來說,海上風電可能是一個逆轉頹勢的機會。
“中國海上風電真正要發展,至少要到2013年左右;大規模的裝機,也要等到2016年開始。”BTM咨詢公司高級顧問趙峰判斷,“但海上風電發展起來也是遲早的事,想要搶占這塊市場的企業都開始積極備戰了。”
22億美元砸錢換歐洲市場
據RECHARGENEWS 7月1日報道,歐洲風電開發商Mainstream Renewable Power與華銳風電簽訂框架供貨協議,前者將在愛爾蘭建設1GW的風電場,由華銳風電提供項目所需風機。
“項目初期風機將從中國運輸過來,但華銳也暗示,如果愛爾蘭政府決心大力發展新能源,華銳將在該國建設設備廠。”RECHARGENEWS專欄作者Karl-Erik Stromsta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總投資22億美元,部分項目融資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提供。
“國內風機企業在國外獲得的訂單基本上都是錢砸出來的。”一名來自北京設備企業銷售經理解釋。這種方式通常是國內銀行給設備企業融資額度,以賣方信貸方式做成項目。
實際上,去年9月國開行已與華銳簽訂協議,前者將為后者提供總額為65億美元的融資合作額度,以中長期融資支持風電龍頭企業邁向國際化。之前,中國工商銀行(4.31,-0.02,-0.46%)北京市分行也與華銳有協議,將為后者提供100億元等值人民幣的意向性融資額度。
然而,盡管手中有錢,華銳的國際化之路仍非順風順水。
據了解,華銳已經相繼在美國、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巴西等多個國家建立子公司,去年華銳風電董事長兼總裁韓俊良也曾表示,未來5年海外市場的營業額要超過公司總收入的30%,力爭達到50%,業內雖然一直盛傳華銳在美國市場有所收獲,但都未獲得華銳方面的回應。在今年4月之前,未有任何出口風機的確鑿消息。
“美國是一塊試水地,華銳也確實去了,但國外好的技術都會去搶占美國市場,而包括華銳在內的許多中國公司的技術都是買的別人的執照,你拿什么去跟別人拼?”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他同時透露,一些美國企業認為在進入中國陸上風電市場時吃過虧,所以“現在他們說歡迎中國企業來美國,但是如果中國企業的運營數據不透明,就不會輕易讓其進入。”
中國累計裝機排名第二的金風科技,去年其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武鋼也提出,未來3-5年內海外業務收入目標定在公司總收入的30%。
與華銳相比,金風要略顯活躍一些。目前為止,今年已對外宣布了包括美國、埃塞俄比亞、塞浦路斯和巴基斯坦等項目,但總計只有200多臺機組,共計351兆瓦。而金風科技去年在中國的新增裝機量為3735兆瓦。
曲線起征成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