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才從零開始的中國風力發電行業,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了美國。這些方面包括:中國是風力發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中國擁有80多家風力渦輪機制造商,按市場份額計算,其中的四家公司位居全球10大制造商之列,設在布魯塞爾的全球風能理事會(GlobalWindEnergyCouncil)的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年底,中國的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達到了45吉瓦,比2009年的26吉瓦增加了73%,而美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則為40吉瓦。此外,中國政府意欲在2015年和2020年將風力發電能力分別增加到100吉瓦和200吉瓦。
美國律師、中國能源專家路易斯·施瓦茲(LouisSchwartz)談到,中國官員口頭表達的目標還要更高:到2015年和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150吉瓦和250吉瓦。“我對中國風力發電的增長前景感到樂觀。我認為,他們在中國建設龐大風力發電能力的計劃非常有望取得成功。”施瓦茲談到,施瓦茲同時也是設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一家名為中國戰略(ChinaStrategies)的咨詢機構的總裁。
無論統計數字如何,也不管預測怎樣,增長都是確定無疑的。可增長會持續多長時間呢?增長的代價幾何呢?擁有龐大的市場份額是一回事,成為運作良好的盈利公司則是另一回事。由于中國做事方式的奇異特點,風力發電行業的矛盾程度與其復雜程度彼此相當。就像中國很多迅速成長的其他行業一樣,隨著企業老企業和新軍(相對而言),外國公司和本土企業競相涌入市場爭搶份額,風力渦輪機行業現在也呈現出了過度擁擠而且高度分散化的局面。
本土優勢
丹麥維斯塔斯公司(Vestas)這家丹麥企業以98億美元(634億元)的年銷售收入在全球市場中占有近15%的份額中國區總裁唐瑪勒(JensTommerup)談到,中國風能市場在大約五年前切實啟動之前,中國有大約10家國外和本土風力渦輪機制造商。“當時,非中國制造商占有大部分市場份額。”他談到。但是,去年,就在非中國制造商的數量大體保持不變的時候,中國的制造商則增加到了70多家。國外企業在中國風力發電行業的市場份額從2005年的75%大幅降低到了10.5%。在這場持續變化中,盡管市場份額有所減少,不過,外國風力渦輪機制造商仍然在迅速發展。
雖然人們廣泛認為增長還將繼續,不過,這一市場的增長條件可能會不同以往。北京最近推出對外國制造商完全開放市場的政策就是原因之一;而終止對本土制造商的補貼則是另一個原因。(美國向世界貿易組織投訴造成的沖擊,終結了在這一問題上持續數年的緊張狀態。)但是,這些步驟也反映了政府對本土公司競爭優勢不斷增長的信心,同時,這些步驟也意在將風能等先進技術與主流投資者和終端用戶整合到一起。
然而,中國的風力渦輪機制造商在全球市場中卻鮮有表現,這些企業的所有增長幾乎都來自本土市場。2010年,在中國的四強公司中,只有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Goldwind)一家企業有風力渦輪機產品出口向古巴出口了4.5兆瓦的設備,但只占該公司去年全部新增裝機容量3,739.5兆瓦的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