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公司正在瞄準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非洲市場,希望自己的海外業務在五年內占到公司全部銷售額的20%到30%。這是個艱難的目標。目前,該公司在全球市場中只占9.5%的份額。設在丹麥的BTM咨詢公司(BTMConsult)在一篇題為《2010年國際風能市場發展》(InternationalWindEnergyDevelopmentMarket2010)的報告中指出,(除了金風公司以外),中國的華銳風電科技有限公司(Sinovel)在全球市場中分別占有11.1%;該市場的其他領先企業還包括美國的通用電氣風能公司(GEWind),在全球市場中占有9.6%的份額;德國的愛納康公司(Enercon),占全球市場的7.2%,以及印度的蘇司蘭能源公司(Suzlon),占全球市場的7.2%。
中國擴大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承諾是毋庸置疑的。通過在能源總體結構中增加非礦物燃料的份額,這個國家希望,到2020年,將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減少40%到50%。為了完成這一目標,中國必須將可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從2010年的8.5%提高到2020年的15%。而2010年,在中國消費的41,932吉瓦的電能中風能只占大約1.6%的比例。
但是,完成這一目標的障礙很多。舉例來說,香港大和資本市場公司(DaiwaCapitalMarkets,簡稱DCM)(DaveDai)清潔能源和公用事業研究部門區域負責人戴夫·戴(音)認為,在中國浪費的風能超過了30%。部分原因在于電力傳輸瓶頸的制約。“大部分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都位于中國的北部和西部,而電力需求則是位于中國東部和南部的經濟中心地區。”他談到。“因此,為了支持風能的長期增長,遠距離的高壓傳輸項目是必不可少的。”
2010年,內蒙古以13.38吉瓦的風能裝機容量位居各省份之首,有時候,人們將這個地區稱為中國風能行業的沙特阿拉伯;緊隨其后的是甘肅?。L能裝機容量4.9吉瓦)、河北省(4.9吉瓦)、吉林?。?.9吉瓦)、遼寧?。?.1吉瓦)和山東?。?.6吉瓦)。
雖然裝機容量在以幾何級數迅速增長,不過,中國的電網投資則落在了后面,戴夫·戴談到。“因此,電網每年的新增能力是有上限的。”國家電網公司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0年年底,在中國45吉瓦的風能裝機容量中,接入國家電網的不到30吉瓦。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稱,在未能接入國家電網的發電能力中,四分之三出自內蒙古。中國北方的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之間傳輸能力的短缺,進一步惡化了這個問題。
地理上的距離還只是中國風能面臨的一個挑戰。低于50兆瓦的小型風力發電廠四處開花。超過這一裝機容量的大型項目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審批,而審批時間往往會長達兩年。風能主要監管機構國家發改委,正在考慮將低于50兆瓦項目的審批權限從各省收歸國家,“這樣,國家電網就能規劃和控制那些小型項目接入電網的問題了。”丹麥BTM咨詢公司風力發電資深顧問趙鋒談到。
戴夫·戴談到,在過去三年中,中國每年新增的風電裝機容量為16吉瓦到17吉瓦,接入電網的發電能力為12吉瓦到14吉瓦。從2012年到2013年,國家電網將投資5,000億元(770億美元)建設從北到南的高壓輸電線路,這三條輸電線路的輸電能力為30吉瓦,可以滿足風力發電兩年的增長。“中國每年都需要一條新輸電線路。”他補充談到。政府曾稱,在2011年到2015年期間,將投資2萬億元建設一個智能電網。
追逐金錢
風能行業面臨的另一個問題與中國快速增長的離奇故事密切相關。“這個行業就像完美的資本主義體系市場得到了巨大的增長,每個人都爭相進入。”中國戰略公司的施瓦茲談到。“有太多公司進入了風力渦輪機市場。”但是,在這一行業的大約80公司中,大部分企業都不制造風力渦輪機。
“我研究了中國80家本土風力渦輪機制造企業的財務數據,我發現,在過去三年里,只有30家裝配過風力渦輪機。”BTM咨詢公司的趙鋒談到。“每個人都想進入這個前景看好的行業。他們為金錢而來。其中的有些企業地處邊遠的小城市,根本沒有制造風力渦輪機的技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與一家外國公司合作,購買授權,但是,這些交易一直都沒有結果。”
BTM咨詢公司的報告顯示,中國五家最大風力渦輪機制造企業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國電聯合動力和明陽風電集團在中國占有7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是,隨著競爭的白熱化,過去五年里,產品價格已經大幅下跌了50%以上,每千瓦3,800元的價格只相當于歐洲一半的水平。“他們把價格打壓得很低,非中國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競爭。”一家在中國運營的外國風力發電企業的高管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