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風機并網技術國家標準出臺后,要求所有并網的風機都具備低電壓穿越功能,我們將不得不對之前開發的風電場的風機進行改造。” 中廣核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亦倫坦言,由此帶來的改造費用給他們帶來不小的資金壓力。
近日,有媒體曝出,一項新的風電并網技術國家標準即將出臺。據悉,該標準由電監會牽頭,中國電科院和國電龍源集團共同起草,目前已上報電監會,并將于4月中下旬經最終審定后向社會公布。新標準將取代國家電網公司2009年公布的《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并新增對于風電機組并網以及風電場接入電網的技術要求,如動態無功/有功補償技術以及低電壓穿越技術等,從而進一步提高風電并網的安全性。
一直以來,風電并網的問題就困擾著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而“2.24”甘肅酒泉風電大規模脫網事故的爆發,進一步暴露了我國在風電并網和運行方面的漏洞。國家電監會在總結此次事故原因中指出,風電設備、風場管理、電網接入以及運行安全監管等四方面的問題共同導致了此次事故的發生。而其中,部分發生故障的風電機組不具備供貨合同中標明的“低電壓穿越”能力,直指風機設備設計制造環節的缺陷。
據介紹,要求風電機組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的目的是,當電網發生故障或擾動引起風電場并網點電壓跌落時,在一定電壓跌落的范圍內,發電機組能夠不間斷并網,從而為電網的自行調節贏得時間,該技術被認為是提高電網安全穩定性的最大保障。
面對這一新出臺的標準,與其息息相關的風機設備制造商和風電項目開發商反應強烈。
開發商直言資金壓力大
“目前,與風機制造商之間涉及風機設備改造的談判進行得很艱難,” 李亦倫表示,由于新的并網標準在采購風機后出臺,因此按照新標準的要求對風場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的責任自然就落在了開發商的身上。
由于此前的供貨合同中并沒有規定風機設備必須具有低電壓穿越功能,因此,在同風機制造商的談判中開發商顯得很被動。“與外資風電制造企業的談判更艱難。”李亦倫表示,其中最難達成一致的是改造費用。
“由于每個風機設備廠家關于低電壓穿越的技術路線不一樣,因此他們報出的改造費用也各不相同。目前,每臺風機改造費用的平均報價在20萬元左右,也有的廠家報出了50萬~60萬元的天價。”李亦倫表示,這筆額外生出的改造費用讓他大傷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