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風電市場,一場整“風”運動正在悄然興起。
針對我國風電快速發展中存在的入網難和運行安全等問題,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近日表示,風電的并網和運行已成為我國風電發展的核心問題,解決這個問題要從政府管理、風電場運行、風電設備性能和電網調度等四大方面著手。
“政府管理”之手正在發力,規范風電項目審批制度的管理辦法將在近期出臺;而聞風而動的風電開發商,也開始悄然轉向。
風電圈“組團變大”
自稱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風電開發商,面對國家的強化調控,表示將隨機應變,轉變風電項目開發模式。
“隨著國家對風電項目審批制度的調整,我們今后5萬千瓦以下的風電項目會逐步減少,而將主要按照國家規劃的大風電基地來投資建設風電場,規模都會在10萬千瓦以上。” 國內一家居于領先地位的風力發電公司總經理對《中國經營報》記者如是說。
風電審批制度“從嚴”,預示著國家開始運用行政手段對風電行業進行調控,以加緊全國風電與電網發展的統籌規劃和有機銜接,而看到這種趨勢的企業,已經開始考慮在項目開發上做出策略上的調整,一改以往5萬千瓦以下“小干快上”的開發模式,選擇“化零為整”,集中精力開發5萬千瓦以上的大規模風電項目。
在并網問題的制約,以及政府加強管理的新形勢下,企業“夾縫生存”的策略是:如果在地區負荷、用電結構、網架結構、變電站配置等方面考慮,有5萬千瓦以下規模風電站的需求,也會繼續投資此類項目;但在國家收緊項目審批權,項目開發效率同等的情況下,則寧愿多花精力將小規模風電項目“捆綁”成大規模的風電項目上報國家,納入國家統一規劃。
“我國風能資源和電力市場的特點,決定了風電規?;_發、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已是大勢所趨。”上述風力發電公司總經理向本報記者表示,今后將把目光更集中在大風電基地項目的開發上,大規模開發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成本,這種形勢下將來國內還會不會有諸如 4.95萬、4.99萬千瓦的項目就很難說了。
灰色地帶的奧秘
而此前,被視為非主流的類似4.95萬千瓦小規模風電項目備受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