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風機“集體脫網”事故折射出的不僅是風電并網難題,更重要的是風電無序擴張下的隱患正被無限放大
一次突如其來的大規模風機脫網事故,讓因日核危機而迎來春天的風電領域驟然飄起了雪花。
2月24日,一次“一般性電網電壓波動”, 造成酒泉風電基地84萬千瓦、598臺風電機組相繼脫網,酒泉瓜州境內所有風電場均有機組脫網。脫網事故導致電壓大幅波動,甚至波及甘肅電網,對整個西北電網造成威脅。
“實際上(酒泉風機脫網事故)是風機設備、風場建設和管理能力的綜合性事故,這在(我國)已建和在建風場中普遍存在。”3月27日晚,西北電監局的一位參與事故調查的專家告訴《財經國家周刊》,雖然大規模風電脫網不可避免,“但這次(脫網)是人禍不是天災。”
隨著八大千萬千瓦風電基地規劃的完成,中國風電即將進入大規模并網時期,但近幾年風電行業一直處于大規模無序開發狀態,加之與電網建設缺乏協調,風電并網的問題一直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像是賽跑一樣,風電已經領跑電網(建設)很多圈了,如果沒有有效的干預,類似的脫網事故有可能在未來頻繁發生。”前述西北電監局專家不無擔憂。
酒泉脫網
一次規模空前的風機脫網發生在風電并網得到“最大程度保障”的酒泉,風電并網中開發商、風電設備、與電網之間的協調瓶頸再度顯現。
2月24日零時34分,中電投酒泉橋西風電場35千伏饋線開關柜下側電纜頭發生C相套管接地擊穿。隨后,一連串的事故接連發生:套管接地11秒后,演化為三相短路故障,敦煌變330千伏母線電壓瞬間跌至272千伏,酒泉瓜州地區其它10座風電場298臺風機迅疾脫網;隨后,由于風電出力下降,引起系統電壓升高,敦煌變330千伏母線電壓瞬間最高值達到380千伏,因電壓過高,瓜州地區另6座風電場的300臺風機也因此脫網。事后,國家電監會組織的聯合調查組將事故定性為“一般性電網電壓波動”。
“(脫網后)電壓短時間從67%~110%的額定電壓范圍內大幅度波動,直接影響到大量用戶的用電質量。”甘肅電網風電技術中心主任汪寧渤表示,由于處于甘肅電網末端電壓的大幅度波動,直接威脅到電力系統的安全。
酒泉風電基地是中國規劃建設的第一座千萬千瓦級風電示范基地,作為政府的樣板工程,基地的并網效果被業內認定為全國范圍內的標桿。
“按照建設規劃,到2010年,酒泉風電裝機容量為516萬千瓦,這其中有380萬千瓦是國家發改委集中核準,還有60萬是通過國家特許權招標落實的。”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易躍春告訴《財經國家周刊》,截至3月22日,酒泉已建成的13座風電場實現全部并網發電,總裝機容量550萬千瓦,其中并網發電406萬千瓦,占已建成風電裝機的73.8%。
2008年7月,國家發改委同意“永登—金昌—酒泉—安西750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展前期工作,酒泉的風電并網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并網保障并沒有消除因風電設備和風場管理而潛在的綜合風險。“在電網保障了風電并網的前提下,如何完善設備、管理和電網之間的技術標準亟待解決。”前述西北電監局專家表示,事故調查組現場調查發現,酒泉脫網至少反映出兩方面的漏洞:首先是發生故障的風電機組不具備供貨合同中標明的“低電壓穿越”能力,其次是中電投酒泉橋西風場35千伏電纜施工工藝水平和質量管理存在明顯的缺陷。
記者獲悉,橋西風電設備招商早在2008年已經完成,雖然后續通過補充技術協議的形式規定了關于低電壓穿越的要求,但當時國內根本沒有關于低電壓穿越的明確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