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瘋長的野草在荒原戈壁蔓延,一排排風機正點綴中國新能源大國之夢。
地方政府、央企、風投等多方力量推動新能源裝機在近幾年快速增長,成為七大新興產業投資力度最大的一個行業,風電裝機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然“投資過熱”已成為決策者在制訂“十二五”新能源目標時不得不警惕的問題。
從資本市場也可看出新能源熱度正在減退,新能源概念在海外資本市場已被嚴重透支,不少企業不得不選擇條件更為苛刻的國內資本市場進行融資……顯然,回歸理性、協調、可持續已成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題中之義。
從2009年高調進入風電研發領域,到2011年初正式退出,進退之間,哈空調(600202.SH)用時不過一年。
“公司的風電業務只是處于研發階段,還沒有投入生產。”哈空調證券部人士對此表示,目前,技術合作協議及零部件采購合同的善后處理工作已在進行中。
哈空調原本主業為石化空冷器和電站空冷器,風電領域研發并非其專長。
“哈空調的轉型,是基于該行業利潤趨微的背景考慮,但哈空調在風電領域并沒有人才儲備積累,而且進軍的是風電領域中比較核心的發電機組系統,轉型失敗并未偶然。”一位風電企業高管對此分析稱,哈空調進軍風電行業有當年風電大熱的背景,“當時,甚至連做鞋子的都要進來”。
哈空調可能是2011年整個風電設備制造業整合的一個樣本。盤點2010年業績報表,以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東方電氣、明陽風電、運達風電等為代表的風電巨頭們,賺得盤滿缽滿,不過,在熬過一個寒冬之后,更多的小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將迎來一個更艱難的時期。
《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下稱《風電標準》)已于2010年3月對外發布,經過一整年的修訂及征召意見,或將于今年正式出爐。文件在能源、土地、自我資金、技術等方面的規范、限制,將進一步壓縮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目前,國內排位前10名的風能設備企業,產能占了整個國內市場的80%,前十五名占到了市場的95%,剩下的5%好幾十家分,它們能賺到多少錢呢?”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副秘書長沈德昌表示,在未來三五年內,肯定會有90%的風電設備企業將通過重組、兼并等途徑而消失。
“明智”的退出者
行業集中度較高,新進入者的機會已經不多。
時鐘撥回一年前,2009年10月27日,哈空調董事會通過了《關于哈空調開展風電領域研發相關活動的提案》,稱公司同意開展風電領域研發活動,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聯合開發先進的風力發電技術,公司研發費用預計在人民幣3000萬元以內。
上述風電企業高管表示,風電設備三大件包括風電葉片、變頻電機、變速器。哈空調早在2008年就進行發電設備的研發,并為彼時第一批哈爾濱市科技攻關計劃項目,主要研發方向為發電機葉片制造。
2011年1月31日,哈空調宣布退出,其給出的理由是:在風電研發過程中,國內風電企業發展數量激增,同質化競爭嚴重;國家產業政策發生較大變化,規范風電行業發展力度增強,提高了公司進入風電行業的準入門檻。并稱,公司繼續從事風電業務風險較大。
“哈空調退出是比較明智的。”在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看來,國內風電設備制造的第一梯隊占據市場60%的份額,剩下的40%的市場份額也被第二梯隊瓜分殆盡,留給第三梯隊和新進入者的市場份額已經不多。
國內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目前合計80多家,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東方電氣三家龍頭;第二梯隊是明陽風電、運達風電、湘電風能、上海電氣等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第三梯隊,則是一些不知名的中小企業。
運達風電華北區域經理金立萍提醒記者說,早于2009年“38”號文(即《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已對風電設備制造行業定議為“過剩”,當時,主管部門對該行業的融資及項目審批已然收緊。
“較高的行業集中度,使新進入者的機會已經不多。哈空調的資本實力并非十分出眾,要么選擇退出,要么選擇被兼并。大的市場環境就是這樣。”李勝茂說,2010年,國內風電裝機增速為64%,已較往年減速四成,下游風電場更愿意把訂單交給像金風科技這樣的優勢企業。
被提高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