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空心化,是風電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3月發布的《風電標準》,主要涵蓋三個方面內容:新建風電機組生產企業必須具備生產單機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產量100萬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產條件和全部生產配套設施;企業進行改擴建應具備累計不少于50萬千瓦的裝機業績;新建風電機組生產企業應具備5年以上大型機電行業的從業經歷。
中國風能協會副會長馬學祿表示,工信部的風電設備準入標準是比較高的。從目前我國的風電整機現狀來看,能夠達到上述標準的整機制造廠商不超過10家。
“新上馬的企業特別是風電整機生產企業的審批,如今已變得很困難了。2.5兆瓦以下的風機已經不太受產業政策的扶持,信貸可能還要面臨約束。”前述風電高管表示。
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全年風力發電新增裝機達16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182.7萬千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有12家風電企業,擴產仍然是這些企業在2011年的主旋律。但與往年不同的是,更多的中小企業,或將倒在這一場更為宏偉的擴張浪潮中。
金立萍解釋說,為新進入者設置如此高的門檻,“其實是要求新進入者一入局,就要有配套的科技研發,擺脫國內的技術空心化格局”。而這也折射出風電行業風光背后隱藏的問題:投資過熱、重復引進落后技術、關鍵設備依賴進口、核心技術未能得到有效攻關等頑疾,仍然存在。
就整個產業而言,目前,我國的發電機、葉片產能已能滿足國內風電產業的需要,但部分關鍵設備仍有不足。以齒輪箱軸承為例,由于質量要求較高,多靠國外進口;而在控制系統方面,國內雖已有科諾偉業、北京景新、時代集團等企業在研制生產,但目前仍主要采用丹麥MITA和奧地利Windtec生產的設備。
質量問題,也已成為業內憂慮的焦點。2010年1月24日,寧夏天凈神州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的一臺東汽風機倒塌。
此后,華能通遼寶龍山風場的東汽風機、遼寧凌河風電場的華銳風機、大唐的山西左云風場的風機先后出現倒塌,質量問題在風電裝機容量飛速增長背后不斷出現。
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對此意味深長表示,龍源是中國最老的風電企業,其運行最早的風電機組已經有17年時間,國產大量的機組也才運行了3至5年時間,所以有些風機的質量還需要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