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面對中國逐步壯大的新能源產業,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感受競爭壓力之余,也不忘雞蛋里挑骨頭,對我國獨立自主發展新興產業的政策品頭論足?!都~約時報》的這篇報道,就是一個例子,值得我們重視。
1 歌美颯的變遷
如其他外國公司一樣,西班牙歌美颯公司歷經艱辛才弄明白,進入中國獲利豐厚的市場就意味著要遵守嚴格的規則,而這些規則是中國根據自身利益設定的。
作為歐洲老牌的機械公司,歌美颯早在1994年就進入了渦輪機產業,其生產的風輪機被安裝在世界各地。2010年歌美颯以44億美元的銷售額成為世界第三大渦輪機生產商,僅次于丹麥的維斯塔斯和美國通用電氣。
10年前,中國為利用清潔能源而開始購買數量巨大的進口風輪機的時候,歌美颯因西班牙勞動力的相對低廉而成為這一市場的早期幸運兒。歌美颯行動較早,而且野心勃勃地擴大銷售,在中國國內設立機構,到2005年其市場份額已達35%。但是,中國政府開始為國營風力發電場的設備購置撥款,同時對渦輪機的國產化比例要求越來越高。那些零星的需求瞬間就變得鋪天蓋地。2005年4月份,中國國家發改委規定,風力發電場所購買的設備,按照價格計算,至少要有70%是國產設備。其1204號文件指令規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
按照世貿規定,任何設定本地設備比例的行為都是對世貿組織規則的違背,更何況規定了如此高的設備國產化率。但是中國政府似乎認定跨國公司們不敢冒失去中國繁榮的風電市場的風險。
果然,歌美颯及其他主要跨國的風輪機制造商最終沒有選擇斗爭,而是選擇在中國開工廠,幫助培訓當地工人,以達到70%的門檻要求。歌美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喬治·卡弗特說,不管有沒有國產化率政策,歌美颯都會在某個階段到中國開廠。喬治·卡弗特說:“如果我們不這樣做,自然會有別人來做。你如果要進入一個國家,就必須對這個國家承擔責任。”
但是現在,一夜暴富的本地生產商已經搶占了風輪機85%的市場,享受著來自政府的低息貸款和廉價土地,并享受著欲購買設備的國有發電企業優惠的合約條件。歌美颯的市場份額目前僅為3%。有了政府的呵護,中國企業繁盛起來,目前控制著全球450億美元市場近一半的份額。其中最大的幾家正瞄著海外市場,尤其是美國,那里有通用電氣這樣的長期領軍企業。
2 本土造的異解
在當地公司建立組裝線跟將重要零件放到該國生產是有區別的,而前者正是歌美颯等歐洲風輪機公司在美國的做法。
美國沒有國產化率的規定,風輪機產業內使用美國零部件的比例平均為50%。在美國業務運營上,歌美颯對美國供應商的依賴性要小一些,但它仍從西班牙進口包括關鍵的變速箱在內的一些配件。
在中國發布1204號文件后幾周時間內,歌美颯往天津派出了數十名西班牙工程師。這些工程師不僅僅監督組裝工廠的建設,還散布于當地的中國公司,教他們怎樣進行鋼鐵的批量鍛鑄,以及怎樣制造一系列復雜的電子控制機構等。
其中一家中國供應商精于制造用于盛放風輪機變速箱和發電機的10噸級鋼架,其設備甚至能在強風條件下使用,而且成本之低,連西班牙公司都將其從中國穿越半個地球運到歌美颯位于賓夕法尼亞州費爾利斯希爾斯(Fairless Hills)的組裝工廠,用于風輪機的組裝。卡弗特先生說,美國的生產制造業在近幾十年已被極大弱化,一些配件在美國機械公司里很難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