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獨厚 “風”裕吉林
風,這個看似大自然隨心所欲分配的元素,成就了吉林省發展風電產業的優勢。據資料顯示,吉林省風能有效蘊藏量為每年6920億千瓦時,可開發風電資源總規模接近2130萬千瓦。白城、松原及四平市,是吉林省風能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加之區域內土地多為成片退化草原和鹽堿地,適合集群安裝風機,開發利用風能的綜合效益巨大。吉林省已經被國家列為7個國家級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之一。
1999年,吉林省建成第一座風電場——通榆風電場,是我國開發風電比較早的省份之一。2006年,國家《可再生能源法》及其相關政策的頒布實施,又為吉林省的風電發展插上了風帆。近6年來,全省風電裝機容量年均增長率一直在100%左右。
截至2010年12月底,吉林省電網發電機組裝機容量1491.7萬千瓦,其中火電裝機容量1252.1萬千瓦,占比83.93%;風電機組裝機容量215.8萬千瓦,占比14.46%;水電機組裝機容量14.2萬千瓦,占比0.95%。吉林省現有風電場22座,按地理位置可分為白城、松原、四平地區3個風電場群,風電已成為吉林電網內的第二大電源。
省政府制定了吉林省風電發展目標:全省風電裝機容量,2015年達到1000萬千瓦,2020年超過2000萬千瓦以上。
憑風而起 瓶頸猶存
在新能源領域中,風能資源因其可再生、環保的特點,成為我國發展新能源的重點選擇。幾年來,我國風電發展迅猛,增幅和增長率均世界排名第一,吉林省在全國是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由于電力系統是一個發、供、用同時進行,必須保持實時平衡的特殊系統,各國在風電接入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之后,無一例外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問題,直至發生棄風的情況。吉林省發展風電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由于風力發電的隨機性、間歇性,以及吉林省電源結構不合理、負荷峰谷差大、風能資源集中地區電網薄弱等特點,給吉林電網的調峰、調頻、調壓及電能質量等帶來了一系列困難。此外,近幾年,吉林省風電場突飛猛進的建設速度,遠遠超過電網建設速度,降低了局部電網的穩定性。電源與電網的關系,就好比車與路的關系,路修不好,就會造成“擁堵”。風電集中接入的松原、白城地區負荷輕、電網結構薄弱,最大負荷僅為90萬千瓦左右,而目前的風電的裝機容量已接近200萬千瓦,大量風電必須外送,從而給風電接納增添了一定困難。風電大發時經常發生輸電線路接近滿載,風電外送斷面潮流接近穩定極限的情況下,吉林省也不得不采取棄風的措施。
吉林省用電負荷峰谷差大,負荷率低,供熱機組多,可快速調節的電源少,一直困擾著吉林電網的調峰和安全穩定運行。風電的大規模接入,進一步增加了吉林電網的調峰難度。經統計分析,吉林電網由于風電的接入,一年內使等效日負荷峰谷差變大的概率為98.4%,也就是說在98.4%概率下風電場并網發電增加了電網調峰的壓力。如果要在負荷低谷時段盡可能多地接納風電,必須盡量少地安排常規發電機組運行;但是由于風力發電的隨機性、間歇性和反調峰特性,在負荷高峰時段就會出現電源不足,極有可能造成拉閘限電。如果為了保證高峰時段的供電可靠性,則必須按照其高峰負荷安排常規發電機組運行,這樣在低谷時段極易造成棄風的情況。進入冬季供熱期,為了滿足供熱需求,供熱機組調峰能力明顯下降,這個矛盾更加突出。特別是2010年入冬以來,部分發電企業經常發生由于煤質等原因影響機組調峰能力,加劇了吉林電網調峰的難度。
前幾年,由于電網企業和風電企業對大規模風電接入電網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影響認識不足,對風機并網運行的技術條件沒有明確的規定,致使部分風電場無功補償容量不足,快速調節能力差,部分風電機組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風電出力的快速變化和異常波動,嚴重惡化了電網的頻率穩定和電網局部電壓。近幾年,白城地區風電場在發生電力系統故障時,多次發生風電機組大面積脫網的情況,多次造成電網頻率、220千伏母線電壓和聯絡線潮流越限,給電網運行帶來了較大沖擊。
讓吉林“憑風而起”,成為風電強省,亟待突破這一系列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