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是第一個現實問題。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胡學浩說,即便是并網不上網,分布式發電的頻繁啟動會造成電網瞬間負荷增大,電力公司為此需要進行線路改造。而從電力調度角度來講,電源點越多越不利于調配。而并網標準的缺乏使得我國分布式電源并網只能按照常規電源處理。風電提供了前車之鑒:在沒有并網規劃和標準時,風電就開始大規模上馬,從而造成了后來的棄風問題。
可喜的是,技術方面的難題有望早日得到解決。根據國家電網“堅強的智能電網”規劃,國網將開展包括居民、其他用戶側分布式電源和儲能設備并網、監控等關鍵技術和設備的研發,并制訂相關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實現分布式能源的“即接即用”。國家電網制定的《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技術規定》已在國網內部下發執行。這意味著在國網范圍內,分布式能源并網已經在技術上得到了統一。該規定明確了分布式電源接入35kV及以下電壓等級電網應滿足的技術要求,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第二個問題與技術問題相伴,即費用問題。因分布式電源接入進行線路改造而收取的費用叫接入費;為了系統運行的安全穩定,分布式電源還需要電網作為后備電源,為此需向電網繳納一定數額的備用容量費。接入費是一次性收取,備用費則是按月收取。
分布式電源的接入與備用都需要電網方面的投入,并且占用電網資源。因此,業內人士對這兩項收費并無異議,關鍵是收費的標準如何確定。
目前,發達國家普遍制定了分布式電源并網的收費標準,但中國只有上海市制定了分布式電源點接入費與備用費的收取標準,其他地區則由當地電力公司自行決定。上海接入費依據項目容量而定,最低為40萬元。
目前分布式電源發電成本在0.7元左右,遠遠高出一般的火電標桿電價。再加上不菲的接入費與備用費,大多數分布式能源站只能選擇離網運行。
與并網相比,余電上網更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上海為例,該市是分布式能源發展最好的城市。即便這樣,根據上海市電力公司規定,只有I類電源電網才與其簽訂買賣合同,II類電源只能自發自用。不幸的是,在該規定中,分布式能源被歸為II類電源。
即便電網未作上述規定,但由于余電上網需要服從電網調度,而分布式電源主要由天然氣發電,在天然氣價格一路看漲的情況下,電網收電成本較高。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缺少政策支持、財政補貼的情況下,電網必然缺少從分布式電源點調電的動力。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蔡國雄強調,分布式電源賣電給電網,技術不是問題,核心問題是利益。
實際上,收費問題的背后是更深層次的利益問題。
熟悉北京南站項目的人士直言:“電網是賣電的,分布式電源是發電的,二者怎么可能沒有沖突呢?作為央企,在做大做強的壓力下,電網需要考慮自身的市場份額。”
就北京南站分布式能源并網一事,北京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劉潤生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接納清潔電力入網是國家電網的大政方針,但同時也要考慮到電網的利益。“余電上網的關鍵問題是理順電價機制,由于分布式能源電價較高,在沒有電價補貼的前提下,很難讓電網高價收購這部分電力。”
北京市電力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要換位看待分布式電源的并網問題,電網一方也有自己的苦衷。比如,按照所發電力的不同用途與不同時段,北京市電價分為多檔。電力公司主要利潤點不是居民用電,而是商業用電,特別是峰電時段的商業用電。而分布式能源系統的設計初衷是在電價最高的時候自己發電,電價最低的時候上網買電。
以上海浦東機場分布式能源站為例,該項目利用電價差,白天0.7元電價時自己發電,夜里0.2元電價時停機買電,基本上可以實現平均每度電0.6元外加制冷制熱的預想。
然而問題是當大多數用于商場、醫院、火車站、機場等商業用戶的分布式能源系統,都照著這個“最佳經濟方案”運行的話,電網就成了“最不經濟的人”。
路徑不一 智能電網輕視配電側
中國的智能電網將更多精力放在了輸電側,強調特高壓架構下堅強的智能電網
但在目前智能電網建設由電網公司主導的現行體制下,電網公司的選擇在一些業內專家看來是“最經濟的”。在國外被視為智能電網核心的分布式能源在中國的待遇可謂是天壤之別。
“國外目前發展智能電網的重點并沒有放在不斷提高電壓等級上,而是優先發展更為高效、節能的分布式能源系統。中國的智能電網則將更多精力放在了輸電側,強調特高壓架構下堅強的智能電網。”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說。
韓曉平介紹,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發展智能電網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和實實在在的市場,即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危機”以來逐步發展起來的分布式能源系統。國外發展智能電網就是為了給各種分布式能源提供自由接入的動態平臺、為節能和需求側管理提供智能化控制管理平臺、為蓄電汽車和各種新型電器提供創新的應用平臺,從而解決供電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就像眾多PC機形成了局域網一樣,眾多分布式能源形成了微電網,這些微電網需要與主網相連,由此就需要一個智能的管理系統,智能電網由此而來。
但在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對智能電網的定義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電網為基礎,以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互動化為特征的堅強智能電網。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對此解釋,到2020年,國家電網將面臨1億5千萬千瓦風電的輸送問題,將眼光更多集中在輸電側,是由中國經濟發展階段、能源集中分布特點所決定的。“中國國情畢竟與西方不同,分布式能源不可能成為智能電網的基礎與主流。”
但一些專家認為,在現行體制下,電網企業是電量的唯一買家,配電側的放開會侵蝕電網公司的利益,而強調能源大容量、長距離的輸送能進一步增強電網公司的控制力。還有專家質疑,自2004年廠網分離后,我國電網投資就落后于電源投資,而配電側的電網建設更是電網建設的薄弱環節,未來以特高壓為骨架強調輸電側的智能電網建設將進一步加大這種差距。這些可能使得智能電網建設忽視分布式能源等配電側的智能化,不能讓廣大電力終端消費者更多地受益。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梁維特就建議,國家電網應借鑒歐盟的“超級智能電網”,在建設特高壓遠距離輸電的同時,重點發展適合分布式能源發展的著重于配電側的智能電網。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周原冰則強調,國家電網發展分布式能源始終是輸電側與配電側兼顧的,但兼顧在不同階段也要有所側重。目前發展智能電網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送出的問題。中國由于缺少分布式能源的基礎,智能電網是先發展輸電側,隨著分布式能源的發展,未來智能電網肯定會向配電側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