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全國有很多單位關注抽水蓄能電站,特別是核電系統,在建核電站的同時,往往要求當地同時修一個抽水儲能電站。廣東省就有一個大大的抽水蓄能電站,是為大亞灣核電站,調節峰谷比用的。江西省也要搞核能,江西省也有一個規劃,是要建300多萬千瓦的抽水蓄能電站。
從我來看,抽水儲能電站不該和核能配套。應該盡量發揮核能在保障電能供給的基礎作用,而不是用作調節峰谷比。核能加上抽水儲能電站會損失約20%的能量。但現有上網電價政策促使進核能這樣干。從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電能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抽水蓄能電站應該跟可再生能源配套,跟風能、太陽能配套,而且抽水蓄能電站還應該跟水能本身也配套,因為水能有時候也會有“短缺”和“過剩”。
最有效的是抽水蓄能電站和風能配套。風能的隨機性太大,是最差勁的“垃圾電”,有了抽水儲能電站,“垃圾電”就變成“優質電”。最近我到新昌去,新昌告訴我一個情況,他們的工業用電,尖峰用電是1塊3毛6分8一度電,高峰用電是1塊零7分一度電,低谷用電是0.558一度電。我到廣東去了,廣東也給我了一個各種規格很多的電價的算法,廣東省給我的印象那個高峰用電啊,比浙江還要貴,可能到了1塊5毛錢,1塊6毛錢。風力發電現在發展得很快。風力發電國家給了一些補貼, 有6毛錢到7毛錢一度電等不同規格。現在是電網容納不了,容納不了屬于技術問題,不是風電生產過剩,是因為風電的波動太大。從我來看,風電的成本中有40%是來自于上網,甚至是一半。因為風能發電是直流不是交流。直流變交流而且能上網,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比較多,要增加一大筆投資;從直流電變交流電,包括逆變系統、上網加上線路損失,還可能損失能量10%—15%。總之,風能上網會占成本的一半。我看到有報告說,如果僅是直流發電,不上網,風電的成本可以降低到1毛多錢,2毛多錢一度電。所以我最贊成風能和抽水蓄能電站結合。
另外,從電網調度的角度來看,我覺的當前需要解決的是高峰用電,夏季的空調用電,是白天的用電高峰。往往一到夏天,空調用電猛增,然后就是拉閘限電。我最贊成風能、還有太陽能和跟抽水蓄能電站結合,專門提供高峰用電。或者說,所有的高峰用電,都由“太陽能+風能+抽水儲能電站”來提供。第一,高峰用電的電價比較高。太陽能、風能的成本往往比較高,但是如果太陽能、風能能夠跟抽水蓄能電站相結合,專門保證高峰用電的供應,我覺得從電力的調配上最為合理。因為水能發電的最大優勢,在于我要發電就發電,不發電就不發電,啟動和關閉閘門都比較容易。火力發電、包括核發電,由于有‘熱慣性’,就不太容易做到。合理的解決是用可再生能源,和抽水蓄能電站相結合,保證電網公司的高峰用電。
雖然目前國家沒有什么優惠政策,但這屬于不合理的價格制訂問題,這個價格問題應該可以解決。如果在座的同志們也認為這一意見有理,就需要大家聯合起來呼吁制定這樣一個政策,由“可再生能源+抽水儲能電站”聯合供應電網公司所有的高峰用電。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件事情,如能包攬現在的調峰“削谷填峰”的用電需求,就基本上解決了電力調度上的大問題。
當然一開始還不會去建設那種大規模的專供高峰用電的調峰體系。所以最好是先到農村去呼吁。也就是即將在廣大農村、小城鎮崛起一個以分布式供能體系為中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就是這里建議,的“太陽能+風能+小水電+生物質能+小型抽水蓄能電站+中小型儲能電池+中小型電動車的動力電池”相結合的,“中小型智能電網”為“中心”的,“分布式”的供電供熱新能源體系。名字很長。不是說一個體系,什么都包括,反正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村,就都可以。如果當地有風能資源,又能建造抽水儲能電站,我就贊成用“小型風機+小型抽水儲能電站”,做成小型智能電網。
我個人認為,解決農村生產用電的最佳方案就是因地制宜地組成能“連續供電8到10個小時的,功率為500到2000千瓦的太陽能光伏電站,當前更現實的是“小型風機+鋰離子儲能電池+小型抽水儲能電站”構成的小型智能電網。
為什么在小型智能電網中,還包括鋰離子儲能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