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上保持領先的同時,受惠于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中國出口的小型風機在國外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約是歐美當地產品價格的2/3。雖然國內小型風電市場一直沒有開拓起來,但技術優勢與價格優勢的“雙璧合一”,卻使得中國的小型風電在國際市場上逐漸闖出了大名堂。
“墻內開花墻外香”,是對中國小型風電產業現狀的最好寫照。
小型風電面臨的問題:
由于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小型風電在國內的發展很受限制。電網難以鋪及的地區,如偏遠鄉村、湖區、海島等,對小型風電來說有著一定的市場需求。但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外部效益并不一定意味著內在收益。由于這些地區居民的購買力不高,且設備運輸成本大,維護維修起來相當麻煩,所以難以形成經濟效益。
在電網覆蓋的地區,由于安裝小型風電設備屬一次性投入,安裝成本高,且用戶對其穩定性也持懷疑態度,很少有人會考慮購買。“對國內市場的開拓,我們主要還是依靠與政府合作,將小型風電應用在路燈、交通監控設備、氣象站、海水淡化等領域。”
而在國外市場,由于歐美等國家對于居民購買小型風機有著相關的財政補貼,且這些國家居民使用清潔能源的意識比較強,小型風電近幾年來發展速度一直比較快。杜尚斌告訴記者:“像德國、美國、英國、丹麥、新西蘭等國家,政府給予安裝小型風電的農場主、牧民40%—60%的財政補貼。小型風機發的電不但自己夠用,余出部分還可以并入電網賣錢,所以農場主們的積極性都很高。”
對于國內的小型風電生產企業來說,期盼政府政策上的扶持由來已久。關于小型風電國內市場何時能打開局面,依賴于國家何時能想起這塊“被遺忘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