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日前在該會上表示,生產高性能風機是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過去缺乏經驗,對風電性能認識不夠,對其對電網安全運行帶來的危害認識不足。
他說,“我支持風電設備必須要滿足電網安全質量可靠的要求。風電從業人士也要更加提高認識。從發展趨勢看,風電設備不僅要適應電網安全運行要求,更要適應負荷變化,具備有功調節和無功補償的功能。”
此外,對于風能資源預測,史立山認為,風能資源預測刻不容緩。“信息化發展已經走到這個程度,一定要做這方面的工作。開展風電資源的預測預報,提高風力發展的計劃性,把不確定的電源變成確定的發電的過程是現在必須要解決的。”他建議,可以考慮把風電運行轉變成一個負荷來管理,即相當于大用戶。
史立山表示,“可以在一些地方開展試點,所有風電投資企業要把次日風力預報報到調度機構,按預測來運行,不能有大的偏差。丹麥就是這樣,今天預測的數據,明天必須按此發。實際上對風電場不會有太大影響,電網系統能夠有很好的預先安排。我們也要推出這樣的管理體系,現在是可以做的,用兩、三年的時間也許能夠實現有序的發展。”
對于風電“棄風”問題,史立山表示,支持合理的“棄風”。“風電裝機和出力之間有差距,一百萬千瓦機組大部分時間僅運行四五十萬千瓦,不能簡單地用風電的容量來配電網輸電工程容量,合理棄風是有必要的。”
據了解,以酒泉基地為例,機組容量為1000萬千瓦,外送工程如果用1000萬千瓦容量來配套,運行670萬千瓦以下的時間占了95%,超過970萬千瓦負荷的發電量僅為1%,也就是說,其中有三分之一電網投資只獲得1%的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