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在會上還對各個階段的程序化和規范化提出了門檻:在風電工程前期工作階段,要對接入系統方案進行審查,對百萬級項目,要首先開展輸電系統規劃設計;設計招標階段,推廣國家電網制定的風電場標準化、規范化設計方案;簽訂并網協議階段,要做好并網檢測;并網運行階段,要加強監測與考核。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風機檢測制度方面,國家電網提出建立嚴格的入網認證和并網檢測制度。對新投產風電場,按照《風電接入電網技術規定》的要求,開展風機入網認證和并網檢測,保證風機性能和電網安全。而對已投產機組要進行評估,不合要求的要逐步實施改造。
上述《風電接入電網技術規定》是國家電網2009年12月頒布,它與國家電網今年2月頒布的《風電調度運行管理規范》是國家電網在風電領域的主要企業標準。前者提出,風電場要具備功率控制、功率預測、低電壓穿越、監控通信等功能要求。例如,在業界關心的低電壓穿越方面,要求風電場在并網點電壓跌落到20%的時候,能夠保持0.625秒不脫網運行。
而后者則進一步提出了風電廠在并網管理、調試期管理、調度運行管理、發電計劃管理、檢修管理、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化裝場置管理、通信運行管理以及調度自動化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電網公司正在力圖使它們成為國家標準,以便盡快投入全面實施。而舒印彪也在會上直接表示,“我希望盡快上升為國家標準,這不是誰約束誰,誰管著誰,而是讓風電市場的參與者各干好各的活兒。”
舒印彪舉例稱,4月12日,吉林某地區風電負荷從78萬千瓦一下子跳到13萬千瓦,區域內的據稱都有低電壓穿越能力的305臺風機,結果卻是184臺機組脫網,以致該地區500千伏一條線路跳閘。“原因就是沒有強制的入網認證和并網檢測制度,”舒印彪說,責任都在我們這里,但我們卻一點辦法也沒有。
風能預測管理有待加強
準確的風能預測是風電上網運行管理中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到上網難問題的順利解決。國家電網提出,將進一步加強風電功率預測工作,旗下各網省公司將指導各風電場建立本場風電功率預測系統,加強風電場發電計劃申報和準確度考核工作;強化對風電場涉網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的協調配合和監督,確保電網安全;加快建立完善風電場運行監控系統。
與此同時,國家電網還將堅持原有步伐,加快特高壓和抽水蓄能建設。國家電網稱,將加快構建“三華”特高壓同步電網,建設錫盟—南京、陜北—長沙、蒙西—濰坊等特高壓輸電工程,同時加快抽水蓄能等調峰電源建設,改善電網調峰性能,提高接納風電能力。
國家電網建議,將國家電網“十二五”規劃和七個風電基地輸電規劃納入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和“十二五”電力發展規劃;盡快出臺風電保障性全額收購實施細則;研究制定風電跨省區消納的價格機制和輔助服務定價補償機制,完善風電配套送出輸變電工程定價補償機制和抽水蓄能電站的電價機制;盡快出臺風電并網國家或者行業技術標準;制定風電入網認證和并網檢測制度。
能源局首肯合理“棄風”
盡管國家電網上述工作和建議僅為企業行為,但是,能源局官員對風電接入門檻設置、風能預測管理以及合理“棄風”的公開首肯,則從官方層面傳達出了積極信號,也無疑為業界判斷國家電網企業行為的盡快實施提供了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