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并網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業內人士大多也承認部分風電項目并網困難,但苗圩的言論又激起了一場關于風電發展的爭論。
對于并網問題,史立山在4月23日能源局發布會上表示,“隨著風電規模的擴大,中國風電發展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并網難。”但同時他也指出,“這是局部地方和局部時段的并網難問題,時段主要是在冬天的夜晚時段”。
而此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也曾回答過此類疑問,他表示并網問題在國家特許權招標項目中表現并不突出,因為在這些項目的規劃中就與電網進行了銜接,進行了電網配套,風電輸出并不存在太大問題。并網難的問題大多在一些地方審批項目中比較突出。
因此,在此次海上風電開發之前,相關管理程序和規劃就成為了重要的前提。為落實并網問題,“我們要做好規劃,先落實市場,加強風資源的預測,合理配置電源結構”,史立山說。
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此前對本刊記者表示,與我國類似,美國的風電增長也非常快,他們也存在電網輸送的問題。因此這其實是全球的問題,并不是中國僅有的問題。
并網之爭在過去主要集中在電網建設緩慢上,而目前則集中于風電發展過快、風電質量難以滿足電網要求上。種種爭議的核心其實是應當先發展風電還是先發展電網,究竟是依風電項目配套電網,還是依電網建設風電項目?對此,目前尚未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一切都還在博弈中。一個新的進展是,目前電網已經提出了一個風電入網的技術標準,將不符合質量的風電排除在電網之外。
史立山也指出,“入網標準問題爭議很多,有風電專家認為,這個問題并沒有那么嚴重,而電網將這個問題看得太重,是個借口。現在我們還要廣泛了解”。
在他看來,解決并網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擴大配置資源的范圍,建設更大電網。目前全國有9億的電力裝機,只有2千萬是風電,在宏觀接納風電方面沒有問題。二是提高靈活電源比例,使之與風電匹配。
此外,他還表示,目前有些地區正在嘗試抽水蓄能,對于風力不穩定的地區也可以合理“棄風”,可以提高風電的經濟性;另外,還可以加強需求側管理,如北方冬季可以采用電力取暖,提高效率。
“并網技術本身其實并沒有問題,即使火電來匹配風電也可以,但是經濟性有問題。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經濟性問題,也就是要考慮我們需付出多大代價來發展這個產業?”史立山說。
探索中前行
“風電發展的思路和目標都很明確”,史立山說。他認為當前風電發展面臨的環境比起幾年前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過去,中國風電發展面臨的制約主要是設備制造能力,今天風電發展的制約已變成了市場制約。要解決市場制約的問題仍需要一個過程,核心是調整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