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國家政策就沒有我國風電產業的今天,不僅我國如此,世界各國概不例外。《關鍵政策驅動中國風電產業》研究報告印證了中國政策的強大作用。(如圖4)
2003年國家發改委首次實施特許權招標,標志著我國風電產業真正步入正軌。
2004年風電裝機容量開始步入增長。
2005年7月國家發改委公布《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明確規定了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未滿足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建設不許建設,進口設備要按章納稅。
2006年1月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2007年8月,國家發改委公布《關于印發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對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規定強制性市場份額目標:到2010年和2020年,大電網覆蓋地區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在電網總發電量中的比例分別達到1%和3%以上;權益發電裝機總容量超過500萬千瓦的投資者,所擁有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權益裝機總容量應分別達到其權益發電裝機總容量的3%和8%以上。”再加上這一年中國正式簽署應對氣候變暖的一系列協議,正是這兩年的政策驅動,使得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從2005年的1267兆瓦飆升到2008年的12019兆瓦,在世界范圍內出現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仍然增長了10倍。尤其是風電設備本土化率的政策使得外國公司于2006年開始在我國的風機份額首次低于國內公司,并且這一趨勢一直延續到今天。
2009年7月,國家發改委公布《關于完善風力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在研發領域,公布了“主要設備自主創新名錄”。可以預見,2010年我國風電不僅在裝機容量上會延續快速增長趨勢,并且在關鍵技術上將有一定的突破。
華銳風電作為國內領軍的風電設備制造商切身感到國家政策對風電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動作用,陳黨慧對記者說:“近年來,正是國家一直明確支持風電產業,我國風電制造業才能迅速崛起,風電規模才能位居世界前列。”
中國歐盟商會能源工作組副主席程紅對記者說:“過分強調風機的在投標時的單位造價會促使制造商追逐風機低成本,而忽視項目生命周期的度電成本及是否能最有效地利用風資源。要保證風電與其它能源發電有競爭性需要風電行業普遍關注風機質量、度電成本、風機性能和價格比。”
然而,我國促進風電產業發展的政策也存在調整的空間和必要性。
當前,風電產業增長主要受裝機容量需求推動,比如5兆瓦以上容量的發電企業到2020年必須采用3%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從技術成熟度考慮多為風能),到2020年則必須達到8%。由于這一目標以裝機容量而非發電量為準,發電企業以增加裝機容量為目標,而不是以最終電力輸出為目標。因此,對裝機容量的關注容易轉化為對低成本、立即可用的風機的需求,而不是把關注點放在高質量輸出、甚至上網問題上。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項目執行主任周鳳起對記者說:“今后的政策導向不能再僅以裝機容量為驅動目標。”
其次,發電企業爭取最佳風電場選址,而不是立即實現發電能力。中國歐盟商會能源工作組副主席程紅對記者說:“有些企業的目的是先獲得土地,等待價格上漲或再將土地轉賣他人,如被強制要求建設,則容易安裝廉價的風機。對于風力是否能得到有效利用則不太會去關注。”
最后,在風電上網問題上,國家層面的態度一直未顯示出其最大決心和強制性,雖然《可再生能源法》規定了電網企業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義務,但留有很大的商議余地,加之相應的懲罰措施缺位,風電上網成為風電發展的最大瓶頸,并且遲遲無法得到解決。
華潤電力公司董事長陳新華認為:“沒有實際發電量裝再多的容量也是浪費。美國風機利用率是每年平均是2500小時,我聽說中國是1000多小時,差距比較大。但是現在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時代,應該把裝機容量變成真真正正老百姓用的電。整個國家的規劃,不要說到2020年一億千瓦,而是說一億度電。這個一改,整個產業鏈就形成一個互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