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70家風電整機制造企業中,我估計有20來家有意開發自己的風場。”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說,盡管他并沒有對國內涉足風電場開發的整機制造商做過詳細統計,但這幾年的行業發展表明,這一趨勢正在愈演愈烈,其背后是國內70家整機制造企業競爭的加劇。
制造商變身開發商,一方面可以帶動風機銷售,一方面或許還可獲得風場轉讓溢價,何樂而不為?但相關人士擔憂,關聯交易的增加,將不利于風機制造業良性競爭環境的形成,而所謂的溢價轉讓,也會因為開發帶來的巨大投入而存在種種的不確定風險。
據中國風能協會最新統計,截至2009年底,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汽輪機三家企業繼續保持我國風電整機市場前三甲的位置。其中,華銳新增裝機349.5萬千瓦,金風新增裝機272.2萬千瓦,東汽新增裝機203.5萬千瓦,三家企業合計825.2萬千瓦,占全國新增市場的59.7%,獨據大半江山。
而排在第四位以后的企業新增裝機容量最高不到80萬千瓦。其中,新增裝機在10-80萬千瓦的企業有16家,占我國新增市場的36.1%;新增裝機低于10萬千瓦的有20多家企業,多數企業剛剛進入樣機試運行階段,這些企業合計裝機55.12萬千瓦,僅占全國新增市場的4%。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這些數據表明風電整機市場集中度在逐步提高,梯隊層級越發明顯。第一梯隊的華銳、金風和東汽,與第二梯隊差距越來越大,第一梯隊的三家制造企業均超過200萬千瓦,而第二梯隊中沒有一家超過100萬千瓦,第三梯隊則大多數尚處于樣機生產階段。
在三個梯隊逐漸形成的背后,是風電整機制造業價格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去年整機集中招標價格在5800元/千瓦左右,今年3月份的評標價格已經降到了4750元/千瓦,降幅之快為歷年少見。秦海巖分析,價格下降除了規?;傲悴考w系完善帶來的成本降低外,更大的原因來自于整機制造行業競爭的加劇。
變身開發商
隨著風電整機制造業競爭的激烈,越來越多的整機制造企業開始涉足風電場開發,希望以此帶動自身風機銷售。
華儀電氣便是最典型的一家。該公司2009年年報稱,“針對風電機組銷售特性,將力爭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資源,積極參與風電場開發,以風電場開發帶動風機銷售。”
2009年7月20日,華儀電氣公告,公司已與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政府簽訂協議,雙方約定,華儀將獨家或聯合戰略投資人擬投資100億人民幣開發該地區兩處風電場。
而在此前不久的7月10日,華儀電氣還與東營市政府達成協議,以在東營投資10億元設立風機設備制造基地的代價,換得東營市三年內不引進同類型競爭者、華儀電氣享有優先開發該市風力資源的承諾。其實,早在2008年,華儀電氣就在內蒙古輝騰錫勒和吉林省通榆縣有過類似的戰略布局。
另一家有此思路的企業是湘電風能。該公司控股公司湘潭電機曾于2010年2月10日發布公告稱,湘電風能將全資投資8000萬元,在通遼市開魯縣投資設立“湘電風能(內蒙古)服務有限公司”,進行風電資源開發、產業化基地和重型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