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省發改委的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底,我省已核準風電項目58個,總裝機容量約250萬千瓦;已投運風電場24個,裝機容量約86.5萬千瓦,主要集中在煙臺、威海、青島、濰坊等沿海地區;在建風電項目34個,裝機容量150多萬千瓦。
不僅電力企業爭相搶灘,石油巨頭也躍身加入到競爭的行列。2月1日,中海油海上一期10萬千瓦風電場工程預可研報告審查會在威海通過專家的評審。這將成為中國風電發展的坐標,總投資約210億元、裝機容量100萬千瓦,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中海油總裁傅成玉則表示,中海油旨在發展成為一家能源而非石油公司,對開發新能源、提高能效和發展可再生技術都有興趣,而開發海上風能發電項目正是介入可再生能源的有效途徑之一。
裝備制造助推集群實體化
2008年9月,位于鄒平縣的山東長星風電科技有限公司誕生了我省首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力發電機組。山東長星集團副總經理劉樹理表示,適應新能源的發展趨勢,公司已經開發研制了適合中國風場的多型號風機產品,完全掌握了1兆瓦、2兆瓦、3兆瓦不同型號風機的生產技術。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戰略發展規劃,我國計劃在2020年將風電裝機總量增加到1-1.5億千瓦。若以每千瓦裝機容量設備投資7000元計算,未來風電設備市場規模將高達1萬多億元。
風電設備的美好前景不僅讓省內企業躍躍欲試,省外企業也加入到風電產業集群的構建中。前不久,湘電風能(山東)股份有限公司在山東萊州揭牌成立,項目投產后,年產值將超過80億元。“山東具有得天獨厚的風電資源,而湘潭電機作為國內機電裝備業的搖籃,在風電制造業領域我們有2兆瓦以上的獨特機型,特別適合風電產業的開發。”談到為何選擇山東進行風機制造,公司副總經理顏勇飛表示。
而在政府層面,推進風電設備制造業迅速發展,為電力和石油巨頭在山東的布點做產業配套,已成為山東的重要戰略決策。2009年,我省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和《關于促進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從產業指導、價格扶持、政策優惠等方面推動我省風電產業加快發展。“今后,我省將繼續按照‘規模經濟化、裝機大型化、設備自主化’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有序開發風電項目,建立以自我創新為主的風電技術開發和產業發展體系,加快技術進步,提高風電設備制造能力。”張素坤對記者說。
目前,我省風電設備制造業正向建設高端風電裝備制造業邁進,涌現出了濟南軌道交通公司、山東長星集團、山東通裕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國電藍德公司、威海華力電機公司、山東瑞其能電氣有限公司等風力發電整機及配套零部件生產企業。
未來風電產業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