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出臺的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政策是對原有辦法的補充和完善,它有利于改變當前風電價格機制不統一的局面,進一步規范風電價格管理。有利于引導投資。通過事先公布標桿電價水平,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投資預期,鼓勵開發優質資源,限制開發劣質資源,保證風電開發的有序進行。有利于降低成本、控制造價。項目造價越低、管理越好,收益就越高,激勵風電企業不斷降低投資成本和運營成本。
按照國家出臺的可再生能源補貼政策,國家財政部給風電廠每度電補貼2毛8分錢左右,而風電廠的上網電價是2毛7分錢左右,那么國家核定的風電廠的平均上網電價就是5毛5。而風電廠本身的完全成本在4毛8,利潤就是一度電5分錢到8分錢:同時,京都議定書簽訂以后,世界環衛組織與風電廠簽訂CDM協議清潔發展機制,CDM協議簽訂以后,每度電風電廠可以得到一毛錢左右的可再生能源補貼。
而去年7月發布的國家電網的《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提到,風電廠在任何運行方式下,應保證其無功功率有一定的調節容量:當風電場并網點的電壓偏差在正負10%之間時,風電場內的風電機組應能正常運行:風電場內的風電機組應具有在并網點電壓跌至20%額定電壓時能夠維持并網運行0.625秒的低電壓穿越能力。
《規定》主要約束兩方面,一是風電電能質量要滿足電網要求,二是風機要滿足故障承受及電力電子調節能力。而這些技術標準,目前國內大部分風電場都難以達到。這也意味著《可再生能源法》規定的可再生能源"全額收購"的待遇可能將一去不返。
據了解,目前我國的風機主要分為異步發電機、雙饋異步電機、永磁直驅電機三種技術類型,三者在滿足風電并網相關技術標準的能力方面參差不齊。
清華大學電力電子與電機系統研究所教授柴建云表示,目前國內的風機基本上都無法滿足真正意義上的低電壓穿越能力,甚至部分從國外進口的機組也難以完全滿足該標準,因此,如果該標準正式投入實施,對電力設備商來說將面臨很大的"補課"壓力。
相對來說,永磁直驅電機對電網故障的自主調節適應性較高,能夠在故障發生時馬上退出電網,在故障消除后又能夠快速接入電網,其滿足低電壓穿越標準相對容易:而對于另外兩類風機來說,要滿足電網的低電壓穿越要求有較大難度,需要增加一些裝置,大部分機組需要增加變頻器,有的甚至需要更換發電機。
據了解,目前風機的造價依然居高不下,2009年6月30日國家發改委組織河北、內蒙兩省區風電特許權招標顯示,國內風機的平均報價為5500元/千瓦,750千瓦的機組總造價約在412萬元,1.5兆瓦的風機造價約為825萬元,如果加上改裝需要增加的成本,對尚無很大盈利的還不成熟的風電行業來說的確存在負面影響。
技術的瓶頸
中國風電發展走過的九個階段如下;
1. 1975年,清華大學和內蒙古草原研究所合作,在內蒙古商都地區選擇當地牧機生產企業共同試制了50 W、100 W的離網式微型風力發電機。該階段所生產的風力發電設備都屬于小容量,沒有形成生產力。
2. 1979年,中國開始自主研發可以并網運行的試驗型機組。1981年,中國風能協會成立。
3. 1986年,中國從丹麥維斯塔斯公司引進了3臺55 kW變槳距風力發電機,并在山東榮成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小型風電場。
4. 1991年,通過民間渠道的方式,中國實現了到德國考察風電設備制造業。考察后購買了德國單機容量為250kW失速異步型風電機組,這在當時是中國引進的單機最大發電容量機組。
5. 1992年,幾十臺"德國風電機組"在東北、內蒙古、海南三個地區應用,中國風電場建設由此也獲得發展。國際風電設備制造公司開始通過各種方式陸續進入中國風電設備市場。
6. 1997年,中國提出"乘風計劃",大型并網風電機組開始從科研走向市場。
7. 1999年,新疆金風科技(31.76,-0.24,-0.75%) 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運達風力發電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出600 kW失速型風力發電機。
8. 2001年,科技部將研制兆瓦級以上雙饋型風力發電機和失速型風力發電機列入國家863計劃。
9. 2005年,金風科技試制出中國第一臺MW級風力發電機,沈陽工業大學自主研制出1 MW雙饋風力發電機。國內眾多企業拉開"搶風"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