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產業是新興產業,走的是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的路線,這個行業需要一個長期的、穩定的政策來支持它的發展。
對于目前的風電產業,不能簡單地說“產能過剩”。如果說過剩,也是相對過剩,更準確地說,是在較低水平上的相對過剩。事實上,風力發電真正的難題在于入網難。只有解決了風電入網問題,風電才能真正用于社會生產生活。
切不可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叫停產業,這樣,既起不到規范作用,反而遏制了產業發展。在當下,正值低碳經濟戰略機遇期,時間就是生產力,錯過了一時,可能就永遠地錯過了與別的國家同步走的機會,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風電是國家鼓勵發展的新興產業,是當前最有希望規模化發展的新能源。然而,自2009年年中以來,有關風電產能過剩的爭議越發熱烈。綜觀各方觀點,認為風電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開發無序無度、產能過剩、沖擊電網。一度受到追捧的新能源代表、環保能源標兵,突然間竟招致如此多的詬病,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新財經》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罪一:開發無序無度
風電一度被認為是最優質的能源之一。發展風電,是我國調整能源結構、緩解能源供需矛盾、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戰略舉措。
2006年,國家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因風電上網價格較高,利潤可觀,風力發電受到追捧,幾乎所有有條件發展風電的地方政府都積極上馬風電項目。
客觀講,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大都是欠發達地區。為了吸引投資,地方政府積極招商,吸引發電企業,降低企業進駐門檻。國家有關規定明確,建大規模的風電場須經發改委審批,而小于5萬千瓦規模的,則只需上報地方政府核準,由地方政府審批。一時間,中小規模的風電場遍地開花。
以東北地區為例,2004年,該地區風電裝機容量僅為24萬千瓦,到2008年底,已達298萬千瓦。2008年全國并網風電裝機總量為894萬千瓦,而東北區域風電裝機容量占全國風電裝機總量的1/3強。其中,絕大多數風電場的裝機容量都為4.95萬千瓦,小于5萬千瓦。
眾多這樣的小項目,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各個區域。“有風的地方,就有風電場”,有人如此生動地描述東北地區風電場的發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