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國家在政策上是鼓勵并積極推動風電開發的,相關規定要求電網企業無條件接納風電入網,但實際上,電網企業表現并不積極性。趙逵介紹說:電網企業限制風電上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認為風電不穩定,時有時無、時強時弱,對電網形成沖擊。
據記者了解,電網對風電入網有著極其嚴格的技術指標,入網的風電必須滿足電網的穩頻、穩壓和穩相要求。自然風是不穩定的,導致風機所發出的電也不穩定。不穩定的風電對電網會產生巨大沖擊,有可能導致電網崩潰或設備損壞。
“這種沖擊理論上是存在的,但據國外實踐標明,只要風電的輸電量保持在的一定范圍內,電網是安全的。”趙逵說。
正是由于風電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而且在并入電網后會對電網造成一定的沖擊,使電的品質下降,有人甚至將風電戲稱為“垃圾電”。
為了使風電滿足入網條件,使上網的電盡可能穩定,電網運營商需要在風機和電網之間加入復雜的調節裝置,而這無疑將增加企業的成本,企業積極性不高也就理所當然了。
此外,地理因素也是加大風電上網難度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陸地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偏遠地區,而用電負荷中心卻在東部地區,而西部和北部地區的電網系統相對比較薄弱,無法完全接納風電場發出的電,進而輸送至東部用電中心。如果風電場離用電負荷中心比較近,風電企業往往不存在上網難題。例如山東大唐東營風電場,就基本不存在風電并網難題,因為該風電場離當地的用電負荷中心非常近,而且當地用電消耗能力強,所以,并網阻力就小了很多。
如此看來,困擾風電設備商和運營商最大的難題是風電并網問題。因為電網問題,導致風能資源豐富地區發出的電無法送達用電消耗大的地區,形成風能資源相對過剩。
趙逵總結說:“現實的困境有幾方面原因: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缺乏電網接入配套規劃;對電網企業接收可再生能源發電,以及相應的電網建設和改造缺乏監管;沒有規定電網接收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約束性配額指標;缺乏有關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并網引導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