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大呼火電虧損,一方面大建火電廠……
面對這些不合乎“邏輯”的現實,韓曉平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能源市場資源配置被主管部門和少數央企掌控,也就是一方面聲稱推動市場改革,一方面卻在能源領域“逆向改革”或者說“對沖市場化進程”。
2005年元旦前夜,業內風傳國資委已經放出狠話:央企進不了行業前三位就要被重組,五大發電公司將來只剩下3個,只留下“做大做強”的前3名。
那么怎樣衡量所謂的“做大做強”?五大電力公司不約而同的表現是:全面擴張產能。因為燃煤電廠單位投資最少、建設速度最快,這一舉動直接導致此后幾年的現實:2006年新增裝機10423.54萬千瓦,其中,新增火電裝機比重為88.33%,增長率超過“十五”期間13.12個百分點;2007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10009萬千瓦,火電占88.2%……
但是,在火電建設風起云涌的同時,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持續下跌(如圖);2006年,電力設備累計利用小時數為5221小時,比上年下降203小時;2008年下半年更是下跌將近500小時。加上煤電上漲等因素,五大電力公司全面陷入虧損。
不僅僅如此,為了擴張產能,各大電力公司在火電虧損之后,又將目光瞄準水電,于是又興起了“跑馬圈地”的水電建設熱潮,并且多數項目置環評于不顧,而緊盯產能“不放松”。
在傳統能源遭遇大而不強、效益低下尷尬的形勢下,占能源市場份額約0.38%的風電發電量,卻引起“產能過剩”的討論。在韓曉平看來,這已經說明風電作為新能源,在其介入能源市場之初便遭遇了傳統能源的擠壓。他同時強調,根據上述分析,新舊能源之爭的潛在因素除了市場本能,還有政策機制的“鼓動”作用。“也就是說,現有非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機制在客觀上拒絕了新能源介入。”
風電電價凸顯利益博弈
強大央企在博弈中陷入孤立與虧損泥潭
如今,無論在我國哪一個省市,要建立分布式能源,不管是天然氣還是風能、太陽能,都不得不應對供電企業的一番質問:“你發電要上網,我的電賣給誰?國資委考核我們是根據銷售電量和銷售利潤,你們都搞節能減排了,我的任務怎么完成?”韓曉平說,這是直觀層面的利益博弈,即新舊能源的市場和利益博弈。
也許有人會問,不是有《可再生能源法》嗎?為什么解決不了裝機僅為1200萬千瓦的風電并網問題?
韓曉平分析說,對于《可再生能源法》中全額收購風電的規定,電網公司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建設一個“全國同步交流特高壓電網”,解決西北5個“風電三峽”和1個“太陽能三峽”的接入和輸電;在全國進行“統一堅強智能電網”的建設和改造,解決可再生能源的安全使用問題,但這需要幾年的科技攻關和建設周期,需要幾萬億元的投資,需要政府解決電價問題……
當前,風電發展最迫切緊要的問題之一就是電價。據了解,根據國家最新規定,風電上網電價是0.51~0.61元/千瓦時。可是以風電資源最多、風電項目最多、建設也最快的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為例,其脫硫燃煤火電的上網電價分別是0.2749元/千瓦時、0.2615元/千瓦時(即便是要建設沿海風電項目的江蘇,脫硫火電電價也不過0.3535元/千瓦時)。如果讓電網收購風電,對電力公司來說,造成已建成的火電廠閑置不用,銀行貸款無法償還;而對電網公司來說,卻要收購貴了一倍左右的風電,這其中的差價怎么解決?
在宏觀層面,企業利益與國家政策也面臨博弈。
不過也不能全將責任推給電網公司。韓曉平解釋說,去年8月,由于煤電聯動機制出臺,收購電價上漲。但由于金融危機來襲,零售電價未予調整,電網公司承擔了560多億元的補貼電價,今年已全面進入虧損狀態。“盡管風電有0.2分/千瓦時的補貼,但電網公司已無力承擔更多的虧損。調整電價或實施結構性電價,卻又得不到各地方支持。”
韓曉平介紹說,發電企業95%屬國有,五大發電公司占44.9%,其他央企占10.5%;電網更是兩大央企控制全國82%的市縣供電。如果上調電價,無疑央企是最大的“收獲者”,而地方政府并無獲益還要承擔漲價的壓力。電價“改革”由此陷入地方政府與央企之間利益博弈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