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2006年10月,英國政府發布的《斯特恩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將導致全球每年5%~20%的GDP損失,呼吁各國借助低碳技術向低碳經濟轉型。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全球未來溫室氣體的排放取決于發展路徑的選擇,強調人類必須一致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巴厘路線圖”的達成,使得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成為大勢所趨。2008年以來,面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各國紛紛推出綠色投資計劃,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并推動綠色就業。
各國實施低碳發展,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路徑:①能源結構的清潔化:發展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等清潔能源;②產業結構的優化:推動產業升級換代,發展更多的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低碳型產業,如技術型服務業,旅游與會展產業,軟件產業,環保技術產業,有機農業,花卉種植等林副產業等;③技術水平的提高:在能源相關行業推廣采用節能環保型的新產品和新技術,促進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④消費模式的改變:消費是一切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消費模式的改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培養公眾對低碳社會的認識,逐漸向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轉型;⑤其他政策和技術手段:如積極發展森林碳匯,發揮生態系統吸收碳的能力;利用碳捕獲技術對碳資源進行再利用,或借助碳封存技術減少地區碳排放總量等。
低碳技術、產業升級和發展低碳能源等低碳發展途徑都需要通過資金、技術、勞動力和資本的一系列投入來實現。借助投資乘數效應,整個經濟體系能夠逐漸轉向以低碳排放、低資源消耗、低污染為主要特征的低碳型經濟。
二、氣候變化、低碳發展與就業的關聯
(一)低碳發展對投資和就業的影響氣候變化是以化石能源燃燒產生溫室氣體效應導致的全球環境問題。對于環境與經濟發展問題之間的關聯,一般認為取決于經濟規模、產出結構、投入結構(資源稟賦)、生產率、環境技術等因素。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設被廣泛用來檢驗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效應,20世紀90年代以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也開始被作為一種環境污染問題進入研究視野。對一些發達國家的研究表明,在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以上時,經濟開始出現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的特征,而技術進步、經濟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能夠有效推動經濟的低碳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B)的統計,2008年中國人均GDP(PPP美元)已超過了5000美元,目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進一步提升的關鍵時期,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長較快。不過由于技術的蛙跳效應,中國有可能利用低碳技術實現低碳化發展。
低碳經濟本質上是要實現環境友好和低碳排放的目標,對于環境投入及其就業影響國外已有不少相關研究。1990年以來,為了配合各國環境政策改革,歐盟國家的研究者積極探討了環境稅收、環境投資和企業新技術投入的就業效應。一般而言,經濟發展必須具備幾個主要的投入要素,即:資本、勞動力、能源和技術,這些要素對于經濟增長具有不同貢獻。研究發現,在能源、資本和勞動力三個要素之間存在著替代或互補的關系。其政策含義在于,如果能源與非能源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力、原材料等)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則能源價格提高或實施節能減排政策,可以通過能源的資本替代或勞動力替代,繼續保持行業產出的增長;反之,如果某一行業的能源與非能源要素之間是互補關系,則提高能源利用成本的環境政策就會減小行業對能源要素的投入比重,從而降低行業產出水平。由于勞動力投入與自然資源投入的互補效應,理論上清潔技術投資常常會導致企業削減就業崗位,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一項對5個歐盟國家的1500家企業的調研指出,企業以削減成本為目標的技術投資會導致就業縮減,但是環境友好型的生態革新將對就業產生積極的凈效應,尤其是將終端部門的技術創新擴及相關產品及服務的清潔生產過程。
從不利影響來看,新技術和新行業的發展,不但需要巨額的資金,還需要大量的高技術人才,而發展中國家大多的勞動力都是低技術或零技術含量,這在產業結構提升過程中將造成結構性失業。例如,中國實施的節能減排政策要求限制鋼鐵、火電、水泥、重化工等行業落后生產力的發展,許多高耗能、高污染的中小企業逐步關停并轉,這會帶來相應就業崗位的縮減,造成一些低端技術人員的失業。
總體來看,實施低碳發展對于投資和就業的影響表現出以下幾種效應。
(1)結構效應
工業化帶來的產業結構升級,使得對資本和能源高度依賴的傳統制造業轉向以高附加值的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例如發達國家完成工業化之后進入消費型社會,帶動了服務部門就業。
(2)替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