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近日發表文章稱,就技術和成本而言,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比許多人想象的都要簡單、經濟。文章建議,無論富國還是窮國都應在此次哥本哈根會議上做出一定的讓步,突破具體的減排目標和資金問題,達成一份減排協議。在討論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要建立一個碳排放定價機制。然而,達成國際協定只是一個開始,各國執行減排目標的各項國內政策才是重頭戲。
12月7日,全球10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將出席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峰會,會議為期兩周,將討論制定《京都議定書》的替代方案。如果峰會進展能隨人愿,還將達成一項減排協定。
氣候變化造成的具體損害并不確定,所以很難說服人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投資。然而,也正是由于這種不確定性,人類才有必要認真對待氣候變化問題。如果我們確信溫度將升高2-3℃,那么就可以采取相應措施來適應。問題是我們現在根本不知道溫度將升高多少。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本世紀末溫度上升的范圍在1.1-6.4℃之間。如果溫度只升高1.1℃的話,我們很難察覺到;如果升高6.4℃的話,人們只能像閱讀科幻小說時那樣猜測地球發生的變化了。
避免世界末日那樣的災難將會受益匪淺,但同時成本卻不會很高,如果政策得當,可能只占全球經濟產出的1%。
制定碳定價機制 控制開支
盡管各國一致認為,應認真處理氣候問題了,但現在只邁出了一小步(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2年通過以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增加了1/3)。問題的關鍵既不是缺乏低碳技術,也不是出于經濟原因。金融危機爆發后,光挽救銀行體系的費用就約占全球經濟產出的5%,所以要拿出1%的錢來綽綽有余。
所以,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比人們預想的要簡單。但當前的問題是人類如何在分擔這筆開支上達成一致。這帶來兩方面的挑戰。首先是各國領導人要達成一項國際協定;其次是各國要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在國家一級執行此協定,其中包括制定一個可信的碳定價機制。否則,開支將遠遠超過1%。
兩個議題:減排目標和資金
哥本哈根峰會將集中在兩個議題上:具體減排目標和資金。發達國家須制定到2020年的減排目標。根據IPCC的數據,如果到2020年全球溫度比工業革命前高2℃以下,發達國家的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25-40%。而富國公開提出的減排量為在1990年的水平上減少15%,美國提出將減排4%左右。發展中國家則須“行動起來”參與減排活動。中國則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比2005年減少40-45%。
新興國家希望發達國家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適應并減緩氣候變化。中國提到,每年將投入4000億美元應對氣候變化(原文如此——編者注)。歐盟預計每年將投入1500億,部分資金來自國庫,大部分來源于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