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燈帶來了光明,洗衣機成了生活的幫手,而電視為他們一家打開一個了解外面的世界的窗口。在內蒙許多牧民都住得比較分散,道日納的家距離最近一家牧民有兩公里,這種分散的居住方式如果從電網接電的成本非常高,而這種小風車的出現解決了許多牧民解決用電問題,從1983年到2008年底,我國共生產了50萬臺小型風力發電機,總產量列世界首位。但除此之外,風電給當地帶來的變化并不大。在輝騰錫勒一位牧民告訴記者,他們家的地就爭去建了風電場,除了拿到一筆不多的補償金外,他的生活沒有發生什么變化。記者:“這是什么時候建起來的?”牧民:“有個五六年。十來年也有了。那些,建起來就是那半個(音)電廠。1996年建起來的。”記者:“這個給你們帶來了什么變化了嗎?”牧民:“沒有見到收益。”記者:“沒有覺得這個風機轉了以后,對你們帶來這個好的這種變化?”牧民女:“就是,沒有。”
這種感覺地方政府感受得更為強烈。短短的四年里,達茂旗的風電投資已經超過100億元,而在旗長寶音德力格爾告訴我們,地方政府在風電開發中進的全是義務,在經濟方面基本沒有效益。內蒙古包頭市達茂聯合旗人民政府旗長寶音德力格爾說:“我們地方政府上項目,我們發展經濟,我們主要關心的三大問題:那么一個問題解決我當地的就業,那么二,一個對我地方稅收的貢獻,那么第三個對我們環境的改善。那么作為風電,對環境的改善這無疑是很有積極意義的。那么作為解決就業,拉動就業風電企業幾乎很小。”
寶音德力格爾風場建設會需要一些工人,但大部分要通過招標的,而且對工人的素質要求比較高,這當地的普通勞動力很難真正參與。而建成之后,風電場用的都是一些技術人員,解決當地就業可能性更小。寶音德力格爾說:“比如用一個5萬千瓦的風電廠來這個是咱們測算,它的傭工大概在20人左右,兩班倒,有織機的、有這個維護的就可以了,那么我們當地的這些普通的勞動力他難以介入,那么傭工量特別少。”
更讓這位地方官感到著急的是稅收,寶音德力格爾告訴我們,企業投資風電國家在稅收方面有不少優惠政策,而地方政府卻一點也不能享受這些優惠政策。寶音德力格爾說:“就是增值稅前三年是減半,那么企業所得稅是三免三減半。那么前三年要免,后三年減半,同時在07年國家在增值稅轉型之后,這個國產設備的這個17%的增值稅要作抵扣。那么這個抵扣國家拿大頭是92.5%,地方他要拿7.5%。 ”
按照現行政策,所得稅政策實行“三免三減半”,6年內地方幾乎沒有所得稅稅收;反而倒補貼于企業。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分析說,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有關部門在制定鼓勵風電發展政策時,沒有充分考慮地方的利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比如說過去的時候,比如說這個風電電價比較低,幾乎沒有所得稅的,幾乎不能為地方提供所得稅,現在又搞了裝備的增值稅的抵扣,就是投資的抵扣,這個增值稅也幾乎沒有了。就是說為地方的發展來說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的好處,或者好處很少了。這地方的發展風電的積極性又受到挫傷。”應該給地方留點利益,特別是像內蒙、甘肅,甚至包括吉林的地方,有風的地方都是一些很貧窮的地方,國家發展的政策應該這方面應該做的還不是很完善,至少是不完美,應該在考慮發展風電的同時,要給地方,特別是那些貧困地區留下一點效益,留下一點好處。這樣才能使這個行業比較穩定地,比較快速的發展。
在過去不到五年的時間里, 國有、民營和外資開始瘋狂進入風電, 讓這個行業以最快速度建立了包括零部件供應商、整機制造商、運營商在內的一整條產業鏈, 每年發展速度超過100%。在這條快速發展的產業鏈,我們缺失的是什么?
五、爆發式增長的背后缺失了什么